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芦荡火种”生生不息

—— 记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女子民兵连

文 | 张 波 祝心润 李 阳

编者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和英雄群体,也留给后人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近年来一支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民兵分队相继成立,从而使英烈精神绽放出时代光芒,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赓续传承。本期“民兵风采”栏目推出数支以抗战英雄名字命名的民兵分队纪实通讯,让大家更好了解新时代民兵赓续英雄血脉、争当英雄传人的新风新貌。

“芦荡火种”生生不息

—— 记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女子民兵连

文|张   波 祝心润   本刊特约记者  李   阳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夏秋之交,京剧《沙家浜》又在阳澄湖畔响起。一曲唱罢,台下年逾九旬的新四军老战士史之光紧握“阿庆嫂”扮演者民兵王雨桐的手说道:“像!太像了!当年乡亲们就是这样对我们的!”

阳澄湖上薄雾尽散,芦苇深处京韵悠扬,不由让人想起了那段烽火岁月。1939年,朱凡放弃复旦大学的学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因表现突出被组织派到横泾地区(今沙家浜)发动群众为新四军伤病员送饭送药传递情报,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与日伪军展开反“清乡”斗争,守护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芦荡火种”越燃越旺,2009年江苏省常熟市军地联合组建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并积极用“沙家浜精神”建连育人,在学习英雄事迹中传薪火、在践行职责使命中练硬功、在助力老区发展中当模范,以实际行动书写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进行水上射击训练。

红色故地传薪火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盏煤油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正是朱凡当年给新四军传递秘密信号的灯盏。“为保护新四军伤员,朱凡带着群众与日军周旋,自己却光荣牺牲。”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指导员杭舟给新入队的队员们介绍,是朱凡烈士的舍己为人才保住了沙家浜。

走进红色史馆开展教育,是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每批新队员入队的必修课。为让教育入心入脑,该民兵连结合沙家浜的乡亲们当年智斗日寇的史实开展“人人都当情报员”活动,通过在沙家浜复原情报站,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当年朱凡巧用煤油灯传递情报的场景,让民兵“穿越”到当年的芦苇荡中与老支前一起划着菱桶躲避巡逻艇、用暗号对接“交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学英雄光辉事迹、走英雄成长道路。

这些活动不仅让已入队民兵深受教育,还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姑娘加入到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其中有带着专业技术来的大学毕业生,有带着过硬军事素质来的退役军人,还有革命战争年代支前模范的后代。王雨桐的外公殷老传正是当年的老支前,98岁的他至今仍清晰记得朱凡教大家用煤油灯芯打暗号的场景,“她常说,灯芯能传信号,更能燃‘火种’。”

这个“火种”,是朱凡“宁为玉碎”的忠诚,是沙家浜群众“舍命护军”的情怀,是军民“同心卫国”的担当。该民兵连以“芦荡火种”为题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她们将课堂搬进芦苇荡里的小船上,在实景课堂中感悟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利用任务部署、工作讲评、训练间隙等时机,组织民兵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谈”等活动,在随机式、跟进式、渗透式教育中熔铸红色基因;与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沙家浜连”结对共建,官兵与民兵常态开展典型引学、实地讲学、交流互学等活动,让“火种”的“准星”对准教育的“靶心”。

“火种”如同灯塔指引着前行方向。在一次次的学习教育中,大家的思想作风得到全面锤炼,王雨桐也成长很快。她主动和其他队员组建起“芦荡火种”宣讲队,将朱凡智斗敌寇、组织群众掩护伤员的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评弹小段,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宣讲,让英雄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王雨桐在日记里写道:“灯盏虽小却照亮了芦苇荡里的路,微光虽弱却能造炬成阳,我愿与姐妹们携手并肩把‘芦荡火种’越燃越旺。”

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走进红色场馆开展现地教学。

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进行队列训练。

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组织民兵进行水上救护训练。

芦苇深处练硬功

夏日清晨,阳澄湖畔,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宁静。正在参加民兵基地化轮训的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的队员们穿戴装具、点验物资、调试装备,哨音响过仅用7分40秒便集结完毕。尔后,随着民兵连连长吴琼一声令下,5艘冲锋舟犁开水面向着芦苇深处的演练场驶去。

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人民群众利用“水网密布、河湖交错”的地理特点,用船桨为新四军伤病员划出一条“生命通道”。近年来,该民兵连在英雄战斗过的芦苇荡中积极开展“水陆两栖”训练,从难从严抓实医疗救护、信息通信、卫勤保障等联演联训活动,全面提升支援保障打赢能力。她们针对水上救援实战要求,利用当地救援队技术装备优势开展训练,在自然水域设置激流回旋、水上搜救等险难课目,模拟复杂水流环境锤炼民兵舟艇操作、救援定位等技能;她们结合季节性特点开展溺水急救、冰面救援等课目特训,会同地方有关应急力量开展洪涝灾害中人员转移与物资运送实训实练,打造形成了传统技能与新质力量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常态备勤与专项任务相结合的“三结合”训练模式。

“当年父老乡亲用渔船支援前线,今天我们要让冲锋舟成为应战应急的‘铁甲舰’。”吴琼的话道出了她们的练兵方向。在水上训练区,女民兵们积极攻克“三关”:狭窄水道快速转向、芦苇丛中隐蔽接敌、摇晃舟体精准救护。王雨桐是护理专业毕业,训练中主动承担起战场救护、卫生防护等工作。她原以为专业对口训练起来不会费劲,但第一次在冲锋舟上练习包扎时就栽了大跟头:舟上难以保持平衡,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过去外公能在摇摇晃晃的渔船上给伤员换药,我为什么不行?”倔强的她将绷带绑在床架上,睡前练、醒后练,每次有上船的机会她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在舟体摇晃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头部、手臂两处包扎项目的训练考核。

“当年新四军的伤员们在缺药缺粮的情况下还不放弃,与乡亲们一起守护住了‘芦荡火种’,如今条件好了,要是武艺练不精,那就愧当沙家浜的民兵!”通过考核后,姑娘们感慨地说道。

过硬的训练,换来实打实的成绩。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先后被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基层建设标兵连”、“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芦荡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了璀璨光芒。

阳澄湖畔鱼水情

入秋之后,阳澄湖大闸蟹又到了丰收季节,72岁的张福根老人却犯了愁:儿子在外打工自己腿脚不便,500多只螃蟹没人收。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的“助农小分队”闻讯赶来,挽起裤腿下塘起笼,分拣、打包、贴快递单,忙得满头大汗。民兵陈悦是电商专业出身,她打开直播说道:“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沙家浜的清水蟹,膏满黄肥、肉质鲜美……”这场直播卖出120多单,张大爷拿着钱激动地说:“这些姑娘们真能干,拿着手机就把螃蟹卖了!”

沙家浜的“鱼水情深”并非偶然,“一根扁担”的故事就曾广为流传。新四军伤员叶诚忠在养伤时帮老乡收稻子不小心把一根扁担挑断了,第二天便买了一根新扁担上门偿还并道歉。老乡怎么也不肯收,并急切地说:“不能让战士做了好事还赔钱。”叶诚忠解释道:“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损坏东西要赔是部队的纪律。”一根扁担连起了群众与新四军的感情,如今的沙家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官兵和民兵们的身影。

2023年清明节,虞山突发山火,沙家浜女子民兵连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消防员协同作战,用砍刀开辟防火隔离带,背着灭火器穿越火场阻止火势蔓延。2024年夏天,常熟市因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内涝,姑娘们迅速集结奔赴抗洪抢险一线,扛沙袋、筑堤坝、疏通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的姑娘们在应急一线是“铁娘子”,服务群众时又是“贴心人”。科技赋能让“巾帼直播间”成为沙家浜的名片,姑娘们各自发挥特长,帮农户销售大闸蟹、浅水菱等当地特产,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这两年,女民兵陈悦还成功帮助12人成为“蟹农主播”,让水乡特产走向全国。“当年的扁担挑起了‘鱼水情深’,如今我们也要主动挑起助民爱民的担子,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陈悦说道。

水产资源是沙家浜的“金字招牌”,红色资源更是沙家浜的“富矿”。为了充分挖掘沙家浜红色资源优势,沙家浜女子民兵连与地方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参与设计“芦荡火种”研学路线,将纪念馆、芦苇荡、小渔船等串联起来,打造成集旅游与教学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展览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女民兵们既当讲解员又当体验导师:教前来游玩的孩子们划菱桶、编芦苇掩护网、学战场救护,让红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去年,这条研学路线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增收200多万元。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从烽火岁月的“春来茶馆”到新时代的演训场,从芦苇荡里的“救护船”到乡村振兴的“致富舟”,今日的沙家浜芦苇依然青翠,当新时代的“阿庆嫂”走过先辈们摇橹的河岸,那簇“芦荡火种”穿透阳澄湖的薄雾越燃越亮,与那整齐的迷彩身影勾勒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图片由吴 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