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抗联传人”擎旗冲锋

—— 记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民兵应急连

文 | 常智科 李军波 吕衍海

“我是中国民兵,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忠实履行国防义务……”近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将军的青铜雕像前,赵尚志民兵应急连全体民兵整齐列队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松嫩平原的秋风吹过张广才岭,漫山红松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恰似八十多年前抗联战士穿越林海的脚步声响。

这支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烈士名字命名的民兵连队,来自同样以英雄之名命名的黑龙江省尚志市。2019年,该市广泛开展“擎英雄旗、走英雄路、做英雄传人”活动,军地联合将市民兵应急连命名为赵尚志民兵应急连。自命名以来,该民兵应急连自觉接过英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用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砺兵林海雪原、建功白山黑水,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民兵队伍的忠诚答卷。

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组织民兵到赵尚志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摄影/董艳设)

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组织民兵党员到红色场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摄影/张磊夫)

“让英烈成为最闪亮坐标”

传承,从入队第一课开始。

“赵尚志两次被捕,受尽酷刑,铁骨铮铮;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历经磨难却对党忠诚如磐。支撑他的正是至死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今年民兵出入队仪式上,赵尚志民兵应急连新老民兵集结在赵尚志将军雕像前,聆听这堂澎湃着热血与激情的专题教育课。

一个英雄的名字,就像一把燃烧的精神火炬。一直以来,该民兵应急连注重把学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全体民兵的必修课,常态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集中组织参观一次尚志市烈士纪念馆、每遇任务转换适时举行一次“抗联精神大家谈”活动、每名新队员入队首先学唱一首抗联歌曲、每次专题教育都诵读一本抗联书籍,同时还邀请抗联战士后代担任荣誉教员进行教学,建立“抗联精神研学点”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打造“重走抗联路”情景党课搞好沉浸式教育,在红色滋养中激发民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斗志。

作为中国最早对日作战、历时最长而且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抵御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尚志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军顽强鏖战,在白山黑水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而如何让这些英雄事迹变得可感可触?民兵们自编自导的情景剧《铮铮铁骨赵尚志》给出了答案。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走下舞台,饰演赵尚志将军的该民兵应急连指导员王立龙感慨万千:“舞台上的风雪可以模拟,但先辈们在冰天雪地孤悬敌后,以最少的兵力、最坚韧的意志与强敌周旋14年的革命精神,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用行动去传承!”

然而,最初排练时,王立龙总觉得差点火候。“动作、台词都到位了,可就是缺了赵尚志将军的魂。”直到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那把赵尚志将军使用过的手枪时,他透过锈迹斑斑的手枪仿佛看到了赵尚志英勇冲锋的身影、感受到了子弹出膛时的温度、触摸到了先烈的忠诚与无畏。“那一刻突然明白,将军的坚定不是演出来的,是从骨头里渗出来的。”如今,这部情景剧已在全市巡演百余场,每当演到赵尚志将军高唱“争自由,誓抗战”时,台下总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学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在尚志市烈士纪念馆,民兵们纷纷争当红色讲解员,四处搜寻史料、精心打磨讲解词,只为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每周的“抗联故事会”、每月的“学英雄、话忠诚”主题党日、每半年一次的“重走抗联路”徒步拉练,民兵都积极参加、用心体悟,努力让东北抗联精神从书本走进头脑、走进现实;连队还编制了《赵尚志与他的战友们》教育课件,收录了“冰趟子大捷”、“智取五常堡”等十余个经典战例,成为连队民兵的必修课。

以英雄之名命名是荣光,更是千钧责任。学习抗联历史、传唱抗联歌曲、讲述抗联故事、重走抗联之路……该民兵应急连通过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争做新时代好民兵”主题实践活动,使英烈成为大家心中最闪亮的精神坐标,激励着全体民兵不断赓续英雄血脉、争当英雄传人。

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组织民兵骨干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摄影/张磊夫)

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组织民兵进行战术训练。(摄影/张磊夫)

“以打仗的姿态精武强能”

今年年初,大雪过后的长白山山脉寒气逼人,赵尚志民兵应急连循着抗联先辈的足迹挺进茫茫雪原,组织民兵在复杂恶劣环境下开展野外宿营、战术伪装、伤员救护等12个课目训练。“东北气候非常寒冷,身处深山老林不用说打仗,光是生存就足以挑战生命极限。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将军率领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战斗。”赵尚志民兵应急连连长王培成介绍,只有像打仗一样练兵,才能不负英雄之名。

民兵应急连行进至密林深处,气温骤降至零下35摄氏度,通信中断、雪深没膝。面对险境一些人担忧起来:“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出现意外情况咋办?”王培成连长的话斩钉截铁:“当年抗联战士没有棉鞋,脚上包着马皮与敌血战,何曾畏惧?这点困难算什么!”在抗联精神的激励下,队伍士气大振,顶风冒雪继续向预定地域顽强挺进。行至中途,民兵徐鹏的脚被冻得失去知觉难以坚持,王培成把他的脚揣进怀里给他捂热,并对他说,“抗联战士能在冰天雪地里潜伏几个昼夜,我们不能因为严寒就掉队!”

夜幕降临,队伍在一处山坳宿营。没有帐篷,他们就学着抗联战士的样子用松枝搭起“雪窝棚”;没有热食,就啃冻硬的馒头就着雪水充饥。深夜站岗时,王培成哼起了抗联将领李兆麟创作的《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歌声在林海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抗联将士的歌声交汇。踏雪野、跨冰河、住“雪窝棚”……连续3昼夜高强度训练,指挥所开设、爆破救援、道路清障等课目轮番上演,严寒成为砥砺战斗作风、锤炼过硬本领的最佳“磨刀石”。

为擦亮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民兵应急连“金字招牌”,尚志市人武部通过定点编组、线式编组、联片编组方式,将一批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纳入民兵队伍。目前,该连民兵60%为退役军人,党员比例高达50%。“赵尚志将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日寇浴血奋战百余次,其战略战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了不负英雄之名,全连民兵争分夺秒研战法、练战术、强技能,构建了“一专多能”的训练体系,涵盖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等8类24个课目。在抗洪抢险演练中,他们运用水上救援机器人、无人机等一批高科技装备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救援体系,让救援速度更快的同时精度也变得更高;在森林防火演练中,他们创新使用“无人机侦察+风力灭火机突击+水泵掩护”的战法,比传统方式大幅缩短时间;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演练中,他们运用心理疏导与警戒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圆满完成任务。

像打仗一样训练,是该连矢志不渝的传统。他们时刻以赵尚志将军为榜样,事不避难、险不退缩,在“比工作、比干劲、比实效”的浓厚氛围中,连队高标准完成各项演训任务。前不久,黑龙江省军区组织防汛抗洪骨干集训,该民兵应急连参训骨干均获得了专业教练员资格证书,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像抗联战士那样守护人民”

“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王培成介绍,在革命战争年代,赵尚志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作为用英雄名字命名的民兵应急连,他们要像将军一样始终把人民举过头顶、把使命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

2023年8月,尚志市遭遇特大洪水侵袭导致河水漫堤、城区被淹,多个村庄群众被困。赵尚志民兵应急连闻“汛”而动,他们跃入齐腰深的洪流,垒沙袋、固堤坝,冒雨连续鏖战3昼夜,成功转移安置群众4000余人,修筑子堤600余米,解救被困群众42人。

连续高强度的抢险救灾使许多民兵双脚被洪水泡得肿胀变形,步履艰难。民兵班长、党员季伟龙嘶哑着嗓子为战友鼓劲:“我们擎着英雄的旗,决不能后退半步!守护家园、守护人民,就要像抗联战士那样不畏艰险、勇于牺牲!”他驾驶冲锋舟5次突入危险水域,巧妙规避激流险滩,成功救出11名被困群众。“洪水流速快,水下情况不明,执行任务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指导员王立龙回忆起这场惊险救援时仍心有余悸,但危急关头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的民兵们无一人退缩,以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生命之堤。

洪水退去,征衣未解。清淤排污、抢运物资、修复道路、防疫消杀……刚刚走下抗洪一线的民兵们又昼夜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民兵王志鹏受伤后简单包扎便重返岗位:“早一天让群众回家,我便早一天安心!”在这次抗洪抢险行动中,连队有11名民兵在抗洪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名民兵火线入党。看到英雄的旗帜和迷彩的身影,被解救的群众激动地说:“赵尚志民兵应急连无愧英雄之名,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应急救援当先锋,服务群众冲在前。这几年,他们充分发挥民兵来自基层、熟悉情况、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民兵+”服务保障新模式,抽调种植养殖能手、农机修理骨干组成“民兵技术小分队”走村入户结对帮扶困难农户,深入大棚圈舍传经验、授技术、解难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田专家”、“土秀才”;在县城人流密集区开设“民兵驿站”,配备饮水机、医药箱、打气筒等便民设施,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点、补给站;成立“民兵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公益服务,协助交通疏导、参与环境整治、照顾孤寡老人,把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心坎上。

擎起英雄旗,弘扬英雄志。从赵尚志将军“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的铁血担当,到新时代民兵“像英雄一样去战斗”的冲锋身影,东北抗联精神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赵尚志民兵应急连用一次次向难攻坚的冲锋、向险而行的行动告慰英雄:英雄的精神永不褪色,在英雄的旗帜下一代代民兵接力续写着新时代的忠诚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