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当代李林”勇担使命

—— 记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英雄民兵班

文 | 张 君 张 倩 梁 江

巍巍洪涛山,滚滚桑干河,雁门关外自古英雄多。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有条李林街,是以抗日女英雄李林命名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活跃着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集体——李林英雄民兵班。李林是印尼归国华侨女青年,抗日战争时期以“双枪女将”的威名令日寇胆寒,1940年她为掩护平鲁群众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4岁,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的故事是平鲁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1953年,经原雁北军分区批准成立李林民兵班。该民兵班在1997年山西省民兵军事大比武中勇夺女民兵特种目标对抗射击团体第一名,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李林英雄民兵班”称号。70多年来,李林英雄民兵班扎根红色沃土、传承英烈精神,积极履职尽责、倾心服务于民,成为平鲁大地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朔州市平鲁区人武部组织李林英雄民兵班进行野外战术训练。

把红色基因融进血脉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她毫无惧色、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与腹中胎儿一道壮烈牺牲……”初秋时节,朝阳初升,金光洒地,李林英雄民兵班来到李林烈士陵园参观瞻仰,班长张倩动情地向大家讲述着李林的故事。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英雄的敬仰。

“每一次站在这里,都仿佛是在与英雄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张倩回忆道,2016年她刚入队时,第一次站在李林雕像前,老班长也是这般深情地讲述着英雄的事迹,“那时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动。后来随着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任务,我才明白接过的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名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几十年来,李林英雄民兵班始终将学习李林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教育体系。每年新民兵入队,第一堂课是聆听李林烈士的故事,第一首歌是学唱《李林颂》,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徒步前往李林烈士陵园瞻仰,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3本沉甸甸的书:《李林传》、《李林烈士书信集》和《平鲁抗战史》。这些传统做法直击心灵,将红色的种子深深埋进每一位入队民兵的心田。

前不久,李林英雄民兵班与李林烈士陵园共同运营的“李林传人讲李林”微信平台,更新了“李林”系列特别节目——“永远铭记”。该平台自开通以来,已陆续推出39期系列特别节目,珍贵的史料、深情的讲述和精心的制作生动再现了李林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女中豪杰”、“北出雁门”、“马踏新泥”……这些李林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被制作成一个个短视频,在网络空间收获了广泛关注,让英雄的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李林英雄民兵班还积极与其他英雄集体开展共建活动。去年底,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李林英雄民兵班与刘胡兰英雄民兵班共聚一堂,围绕“高擎英雄旗帜、争做新时代英雄传人”进行座谈交流,分享民兵队伍建设经验。“两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集体血脉相连,我们将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班长李娜表示。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持续燃旺着大家“学李林、当传人”的思想炉火。在平鲁区实验小学,民兵赵静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李林烈士的故事。当她讲到李林骑马杀敌、双枪射击的英姿时,台下的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充满了惊奇与崇拜;当她讲到李林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血洒荫凉山时,不少孩子红了眼眶,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感动。李林的名字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口耳相传中愈发响亮,李林的精神就在这样一代代的接力传承中生生不息。

李林英雄民兵班在山地丛林中进行多课目侦察训练。

李林英雄民兵班组织民兵开展助农活动。

把职责使命扛在肩头

“民兵也是兵,为战而生、向战而行。”这13个大字醒目地镌刻在民兵训练基地的墙壁上,更深深地烙印在李林英雄民兵班每一位成员的心底。这支传承着李林血性基因的队伍,始终将训练场视为战场,让每一滴汗水都承载起“时刻准备着”的使命担当。

“当年李林能骑马打双枪,我们新时代民兵更要练出硬功夫!”2023年冬天的长途拉练,22岁的孟丽娜至今难忘。那天风雪交加,队伍要在5小时内完成30公里山地行军。走到一半时,她的左脚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雪水渗进袜子和血水混在一起冰凉刺骨。“要不你上保障车歇歇?”战友关切地问。孟丽娜摇摇头,咬着牙从背包里掏出针线,把袜子和鞋垫缝在一起防止摩擦。“李林烈士打游击时,条件那么艰苦却依然在战斗。我这点疼算什么?”她说完便挺直腰杆跟着队伍继续前行。那天,她硬是凭着一股劲走完全程,到达终点时袜子已经和血肉粘在了一起。

“从李林烈士手中接过精神火炬,我们誓做新时代的铿锵玫瑰。”正是在李林英雄事迹的激励下,李林英雄民兵班成长为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拳头力量。2024年朔州军分区组织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该民兵班包揽民兵“山地搜救”、“轻武器射击”两个课目的第一名,班长张倩说:“每一次冲锋,都要像李林烈士那样去战斗。”

平鲁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应急救援任务较重。作为平鲁区重点打造的民兵队伍,该民兵班配备了救生艇、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并常态与驻地部队开展挂钩联训、与地方应急救援部门开展联演联训,在实战实训中提升了应战应急能力。

时代在变,战场也在变。李林英雄民兵班的民兵明白光靠“硬拼”不够,还得有“智斗”的本领。在一次森林灭火演练中,民兵们操控着无人机升空,很快锁定了模拟火点的位置。民兵技术骨干王俏运用北斗定位系统规划出隔离带的最佳路线,同时调度战友使用风力灭火机展开灭火作业,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与传统作业相比效率有了较大提升。“以前灭火靠经验,现在得靠技术。”王俏说,她的手机里存着几十段无人机操作视频,休息时就反复观看,研究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飞行技巧,确保遇有任务能迅即应对。

“抗日战争中,李林通过从百姓那里获得的敌情信息,靠智慧和勇气轻车熟路地穿越一道道封锁线,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如今,我们运用无人机巡逻勘察,借助北斗定位系统精准引导,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和信息的支撑。”该民兵班班长张倩说,我们要让新时代民兵的眼睛看得更远、更清,让手中的本领更强、更硬,全力守护好家园安宁、保护好人民安全。

把群众冷暖装在心里

在李林英雄民兵班的营房里,有一个被民兵们称为“精神粮仓”的角落——“李林事迹学习角”。一张旧书桌上摆放着泛黄的《李林传》和民兵们的学习心得笔记本,笔记本里记录了一代代民兵的学习感悟。翻开其中一本,民兵张小宇的字迹娟秀有力:“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但‘战场’从未消失,护民平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硝烟里李林是宁死不屈的抗战女杰,用热血染红战旗;进入新时代,李林英雄民兵班用英雄之名尽担当之责,在新的战场唱响英雄的赞歌。

对进山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深入周边村庄普及防火知识……仲夏时节,北固山林区一带活跃着李林英雄民兵班民兵的身影。因林区游客增多、农事活动较为频繁,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她们主动奔赴辖区重点林区,按照全域覆盖巡护、全时动态监测、全员应急响应的“三全”战备要求,将传统瞭望哨与无人机巡查有机结合,完善“网格化+智能化”防控体系,协助当地林草局开展火灾隐患排查、火情处置等工作,从而大大缩短了火情预警响应时间,提高了处置效率。

“越早发现才越易扑灭,民兵遂行山火扑灭任务就是在和‘火魔’拼时间、抢速度。”该民兵班班长张倩介绍,她们充分发挥民兵分布广、情况熟的优势,同地方应急救援部门建立双向通联机制,构建“民兵+护林员+专职消防员”联防模式,确保遇有火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置。今年以来,她们累计劝阻违规野外用火行为40余起,处置初期火情10余起。

“李林为保护群众安全转移而牺牲,作为用英雄名字命名的民兵班,我们也要自觉担当使命。”张倩告诉笔者。2023年8月,平鲁地区遭遇特大暴雨,部分村庄被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凌晨3点,民兵班紧急集结,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挨家挨户搜寻被困群众。在祝家庄村,78岁的独居老人刘桂兰被困在炕上,洪水已经漫到了炕沿。民兵李娜当机立断背起老人就往高处走,深水中她每走一步都要摇晃几下,把老人送到安全地带时她已筋疲力竭累倒在地。那天夜里,她们共转移群众29人、参与运送物资10余吨,被乡亲们誉为“洪水中的生命方舟”。

八十五载光阴流转,李林的精神火炬从未熄灭。当塞北的朝阳再次升起,李林英雄民兵班的成员们站在英雄李林的雕像前,凝视那尊镌刻着岁月风霜的青铜雕像,那个带着灿烂笑容坚定走向抗日战场的身影越拉越长、越变越高……(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