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抗美援朝老兵柴留祖:我的一生亏得有中国共产党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叶梦圆 马嘉隆 伍行健 姬彩红 贺书引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12-31 08:11:58

“我是1960年3月5号入党的,今年党龄60年!”

——柴留祖

重回军营的那天,柴老一直牵着自己的老伴。

老人穿着蓝灰色的西装、洁白的衬衫,打着蓝条纹领带,身形有些瘦削,却很精神。看得出来,老人有为这次活动精心准备。

柴留祖与记者“笔谈”。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老人的听力不太好,即使是在室内交流,也要大声喊出来。记者只好把问题写在纸上,和老人来一场面对面的“笔谈”。采访进行得很慢,提问纸的一来一回间,那段烽火岁月缓缓浮现于记者眼前——

1952年2月下旬,部队突然接到出发命令,目的地是哪里,所有人都不知道。从松江出发,火车走了三天三夜,又在安东市休整一个星期后,柴留祖正式踏上抗美援朝战场,被分配到志愿军炮2师29团3营7连,任瞄准手。

“105毫米的炮弹,这么大的炮我还从来未见过。”回想起和“战友”的初次“见面”,柴留祖还是难掩兴奋,激动地和记者比划着105毫米口径的炮弹到底有多大。

柴留祖十分好学,老班长也手把手地耐心教,到新连队的第9天,柴留祖就基本掌握了瞄准手的操作要领。就在憧憬着上阵杀敌时,连队却突然让他接着当通讯员。“估计是领导看到我以前当通讯员的档案了,我当时还不太情愿,还是想当一名炮手。”

柴留祖向记者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后来的战斗生活里,柴留祖渐渐明白,一个连队中,每个岗位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讯员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炮兵连,通讯员还要负责搬弹药,一箱弹药100斤,那时候,“十八岁,这一箱弹药扛得吃力的哟!”另外,隔三差五还要去各班收战士们换下来的脏衣服,帮战士们减轻负担。“你看看我这工作,既要保障部队战斗,也能保障到我们的战士。”柴留祖干得越来越有劲儿。

金城反击战役,是柴老印象最深的一仗。一日黄昏,柴留祖所在的部队紧前推进对敌军进行猛烈打击,只见阵地上火光冲天、树叶纷飞,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每门炮连续发射了一百多发炮弹,炮筒子都打得红通通的。前方不时传来摧毁敌人目标的消息,胜利的喜悦冲淡了战友们对个人安危的顾虑。

柴留祖向官兵讲述金城反击战经过。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柴老负过一次伤,当时弹片打穿了两层衣服,整个后背流满鲜血。“我这负了一次轻伤,流了一次血,也算是对祖国的一点贡献吧!”柴老将自己的伤疤,视为荣耀的见证。

而对于在病榻上日夜牵挂着他的母亲来说,孩子能在保家卫国之后平平安安地回来,便是最幸福的事儿。

柴留祖的母亲朱海林是一位坚强伟大的女性。1944年,春夏之交,短短35天的时间里,疾病先后夺走柴留祖父亲、妹妹、弟弟的生命,刚刚9岁的柴留祖是母亲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独苗”,从此母子相依为命。

征兵干部来村里动员时,母亲问他:“你要是走了,我怎么办?”当时柴留祖没能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在第二次征兵动员时,18岁的热血少年还是报了名。得知消息后,母亲在“先为国还是先为家”的问题上斗争良久,还是决定全力支持家中独子上战场。得知消息后,村里面主动安排人照顾朱海林,从未有一日间断。在村里的精心照料下,朱海林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母子也再次团聚。

身为人子,柴留祖始终觉得自己没尽到责任。不过,凯旋之日,发现母亲的身体状况更胜往昔,柴留祖愈发感念党组织的关怀,也更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柴留祖年轻时照片。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柴留祖在北京炮兵学校进修。知道自己基础差,柴留祖便“笨鸟先飞”,平常没给自己少加练,最后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考炮兵指挥员时,柴留祖只用了1分36秒就完成了操作。“我的水平,教员都说是超优秀了!”柴留祖对此一直引以为豪。

毕业分配时,系主任认为他有能力、有潜力,让他留校当教员。从农村娃走上讲台,生活上有了很大变化,可柴留祖的心态却始终未变。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帮学校师生解决基本温饱问题,柴留祖又拿起了锄头。在农村长大的他,种菜的手艺一直没忘。他不怕辛苦、不怕脏,每天早上顶着凛冽的寒风掏粪、施肥、精心照料,最后他种出来的菜长得很茂盛,大家都说:“这要是没有柴留祖,菜都不香了。”连队表彰他为“生产积极分子”,党组织也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柴留祖永远记得那天,“我的入党时间是1960年3月5号!”

1963年8月17日,柴留祖从北京炮兵学校转业回到松江县。在他离家从军的这些年里,妻子默默代他照顾着母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解甲归田后,阔别良久的两只手终于又牵到了一起,再也不分开。退休后,柴老牵着老伴回到自己长大的乡下。少小离家,归来已生华发,可家还是那么亲切,就连门口的那块小菜地都依稀是当年模样。当然,“现在农村的日子好多了”,老人指着窗外的健身小公园告诉记者,“你看城里有的,我们这也都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主席的一些讲话,老人能一字不差地讲给记者们听。“主席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真是太对了,我们老一辈要干,你们小一辈不能偷懒,也得埋头苦干!”老人说到激动处,挥着拳头,仿佛要大干一场的样子。“像我这样的退休老党员,重活干不了,捡垃圾还是没问题的。”年轻时和侵略者战斗,如今成了消灭白色垃圾的战士。柴留祖主动向村党支部提出,要身体力行建设美丽农村。说到做到,柴老基本每个星期都要在村里的街道上捡一次垃圾。

柴留祖所在村的街道。中国军网记者叶梦圆 摄

捡垃圾时,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说闲话,但老人却觉得无所谓。“这是我力所能及的,我觉得很好的。”曾有志愿者问是谁安排他捡垃圾的,老人一脸自豪地回答:“我自己安排的自己!”

柴老一直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杨水才的一句话“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小车他还想再多推几年,这垃圾他还要再多捡几年。

采访结束后,这位85岁的老人向记者敬了一个军礼,认认真真地说:“谢谢你们来听我说这些事,现在我不是现役军人,但党员不分在役退役,我是1960年3月5号入党的,今年党龄60年。”

柴留祖敬军礼。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 摄

(协助采访:松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