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事科学院张晓鹏:搞科研,就要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伟帅 邵龙飞 王迪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5-12 09:08:49

一摞红色荣誉证书,“隐藏”在成堆的白色文件里。

那天,如果不是临时要查找一份重要的数据文件,直至采访结束,记者都没有机会看到被张晓鹏锁进柜子里的荣誉。

即便已“暴露”,张晓鹏仍坚持只向记者展示那张被他视为珍宝的纪念版机票——去年,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战斗81天的全部记忆,都定格在机票上的“凯旋门”里。

低调,似乎刻进了张晓鹏的骨子里。平时在饭堂吃饭,张晓鹏总是选择坐在角落;在路上行走,他也常常是步履匆匆低头思考;在实验室,他更是可以沉默地坐上一整天。对他来说,唯一的高调时刻,只可能发生在与战友讨论科研项目时。

当2020年“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誉落在张晓鹏肩上,媒体记者突然涌向他狭小的办公室,他“觉得很不适应”。

在媒体聚光灯的照射下,人们才发现,这位年轻军官已经师从陈薇院士在军事医学科研领域默默耕耘了20年。

20年时间,世界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国的发展则更加令人惊叹。作为军队科研人员,张晓鹏的生活却一直保持着同一种节奏——这种被他称为“宁静生活”的科研节奏,远远望去像是一汪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在张晓鹏自己看来,要搞科研,“就要在喧闹的世界里,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走近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晓鹏——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解放军报记者 邵龙飞 特约记者 王 迪

2020年6月1日,军事科学院为赴武汉军事医学专家组举行归建仪式,举旗者为张晓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提供

“成大事者,要愿意坐‘冷板凳’,一直坐‘冷板凳’”

这是入伍多年以来,父母第一次十分清楚地知道张晓鹏在做什么——

2020年9月底的一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领导带着一张喜报,来到河南商丘的一座小县城。那是张晓鹏的老家。2020年春节,张晓鹏就是从这里连夜驱车赶回北京,踏上南下抗疫的征途。

小区里挤满了人,很多乡亲从来没见过如此隆重的仪式现场。张晓鹏的父母站在舞台正中央,身披绶带。他们背后,印有“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红色条幅格外显眼。

“党和国家培养了张晓鹏,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希望张晓鹏以后可以戒骄戒躁,为部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张晓鹏的母亲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着谢意,勉励着远方的儿子。

同一时刻,北京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内,张晓鹏正整理着某生物药品的最新实验数据。与700公里外的家乡相比,这里安静得像另一个世界。直到有战友来喊他吃午饭,他才回过神。

摘下眼镜,张晓鹏双手用力搓搓脸,拿起调了静音的手机。几十条信息在屏幕亮起的瞬间,跳进张晓鹏的眼睛——几乎全都是老家亲戚朋友拍摄的送喜报仪式现场的小视频,以及或长或短的赞许。

张晓鹏认真而谦逊地回复着每一个人。最后,他给父母郑重地发去一条短信:“谢谢爸妈,辛苦了!”

很少使用表情包的他,又在短信后补上了一个拥抱的表情。

“那是特殊时刻的特殊荣誉,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就该把本分之内的事做好。”张晓鹏平静地说。

“利”关难过,“名”关难闯。这两个“特殊关口”,构成了张晓鹏对这次抛头露面机会的全部理解。他更喜欢待在实验室,“埋头于细菌和数据的世界”。即使没人注意到他们这群人的存在,即使可能很长时间都出不了任何成果,这样的生活依旧使他安心。

“不会觉得枯燥、寂寞吗?”记者问。

“这世上没有寂寞的工作,只有冷漠的工作态度。” 张晓鹏微笑着说,“我们工作的价值不能以名利来衡量。对科研人员来说,成大事者,要愿意坐‘冷板凳’,一直坐‘冷板凳’。”

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博物馆,就能看见垂檐悬挂的一幅幅科研专家挂像。凝视一幅幅挂像,他们的面孔有些还很陌生,可在他们的眼神中潜藏着同一种炽热的情感。

张晓鹏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把我们军事医学研究比成一个庞大的星座,这些前辈就像是一颗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他们的光芒你未必看得到,但正因为有了这些‘隐形’的光,我们的路才走得更快、更踏实。”张晓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