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艇动三分险,生死转瞬间,艇长如何处置突发险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文清丽 刘亚迅 责任编辑:杨红
2021-10-28 10:33:20

艇长的战位

■文清丽 刘亚迅

2018年盛夏,某海域,东部战区海军潜艇某支队艇长胡晓舟率艇参加某重大演习。

“×号管发射!”命令下达,正当鱼雷进入发射程序时,突然出现意外中止,舱室内响起急促的警报声。

是继续发射还是先处置故障?潜艇指挥舱内一片安静。

“打还是不打?”胡晓舟的大脑在激烈地斗争,一分一秒的流逝都显得特别漫长:既要考虑贻误战机可能招致败局,又要考虑故障鱼雷随时存在爆炸的风险,还要考虑使用备用鱼雷可能再次出现险情。

千钧一发之时,胡晓舟果断发出指令:“×号管中止,×号管准备!”随着一声巨响,鱼雷直击目标,精确命中。

好消息传来,官兵的神经却不敢有一丝放松,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此刻“就像举着一颗冒着烟、随时可能爆炸的手榴弹往前走”。这一举就是几个小时,直至险情得到成功处置。

潜艇深海航行,危机四伏:进水、起火、失电、掉深、机械故障、突发敌情……作为潜艇艇长,胡晓舟的每一次抉择、每一个口令,都关乎一场战斗乃至整个战局的成败。

艇动三分险,生死转瞬间。每一次遇到突发险情,都需要潜艇内全员合作。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和指挥能力,胡晓舟成功处置数起突发情况,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胡晓舟瘦高个儿,微黑的脸庞,行事温和细致,说起话来平缓简练,却自有一种沉稳的力量。

“只要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节奏就乱不了!”曾与胡晓舟一起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某艇员队指控技师张永占说,“海上遇到各种特情、险情,艇长需要连续下达十几个口令。如果心态不稳,口令一乱,大家的情绪、信心、动作都会受到影响。”谈起经历过的几次险情,张永占一脸的佩服:“胡艇长的耳朵特别灵,心又细,他能第一时间发现某种奇怪的声音、异常的味道……总能防患于未然。”

而在胡晓舟看来,敢于直面生死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源于千锤百炼的磨合,源于上下一心的默契。

在一次红蓝对抗中,舱室内的一个部件突发故障,海水忽然灌了进来,随时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局面。胡晓舟坐镇指挥舱,一边关注损害管制,一边继续指挥潜艇“战斗”,那一仗打得特别艰难。

事后,一名新兵不解地问:“既然是演习,为什么还要‘带伤’继续对抗?”胡晓舟的回答简洁干脆:“战斗打响,敌人不会因为你的受伤摁下暂停键!”

单骑闯大洋,生死一念间。那天处理完鱼雷发射故障,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艇长,你不怕死吗?”一名老兵忍不住发问,胡晓舟平静地回答:“我是一个军人,打仗是第一要务。”

当海军、走向大洋成为胡晓舟的人生梦想,源于他读高中时看到的航母报道。2000年,他考入海军某舰艇学院。大四那年,胡晓舟被改训到海军某潜艇学院。从水面舰转到潜艇,他用一年学完了4年要学的课程,并以第二名的成绩从30名学员中脱颖而出。

第一次踏上潜艇时,直径不足一米的圆形水密门,身高一米八的他,走了好多遍才灵敏穿过。狭小的艇舱闷热、拥挤,侧身、猫腰、蜷腿、席地而坐,是大家的常态,这让他好奇又紧张。

一位老士官见面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学不完的潜构,敲不完的铁锈。优秀的潜艇人要像潜艇那样沉下心、沉住气。”这句话牢牢刻在了他的心里。

一次出海,胡晓舟负责目标定位,从艇舱快速登梯上舰桥测方位,他上下跑了20多趟,每次都把数据默记于心。这是基本功,没有导航仪,这就是“最后的手段”。一晃十几年转瞬而过,胡晓舟从那个青涩的学员到担任航海长、副艇长,直至扛起了艇长的重任。

有一年,为全面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支队决定试行“组建一类艇艇员队直接管艇”的新模式。很快,还在船厂负责修艇的胡晓舟被调任接手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一类艇艇员队,并接艇担负战备任务。

听说这个消息后,不少人为胡晓舟捏了把汗: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型号潜艇的艇员,相互之间“零磨合”即上阵,风险太大;艇员长期不管装,接艇就要做到“人装合一”,随时执行重大任务,不确定因素太多……

“作为一名军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理应挺起胸膛站排头。”胡晓舟带着艇员开始了奋力冲锋:大家齐心协力找差距、补短板;抓训练、提能力;打基础、练极限;强个人、练整体;抓配合、促融合……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交出了一组喜人的数据:不到一个月接艇担负战备任务,两个月出海参加对抗训练,5个月执行重大演习任务,一年内实射多型武器多枚。一条促进战斗力生成的新路子正式形成。

“我们面前没有第二!”在艇员队,胡晓舟一直给大家灌输一个理念:扛红旗、争第一、夺关卡。

几年下来,胡晓舟所在的艇员队在训练场上“第一”没少拿,甚至在体育场上他也从来不服输。无论出海多累,只要有球赛,胡晓舟肯定上场,且基本能打满全场,即使是支队组织的篮球赛,他们艇也是三连冠。

“肯钻研、敢创新。”熟悉胡晓舟的官兵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他。

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胡晓舟有自己的理解:未来的战争肯定是有所遵循也有所突破,没有套路可以照搬。创新则生,守旧则死。这几年,胡晓舟干了不少打破常规的工作。

他瞄准组训短板,把一些高难课目从岸港搬到海上,最大限度提升艇员实际处突能力;紧盯装备风险点,协调厂家院所为某装置加装传感器、报警器,大幅提高装备可靠性;聚焦明日战场,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完成多个作战难题研究。

敢于破局的背后,是胡晓舟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创新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胡晓舟组团队、做课题、搞攻关,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带领官兵完成多项战法训法的创新。

“不怕想法多,就怕没想法!”胡晓舟鼓励艇员敢于突破、大胆创新。副机电长许建佳设计的某动力系统测算模型,实现重要数据计算自动化,为指挥员高效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柴油机技师吴刚研发的“多功能电缆收放装置”,使40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变为一人独立操作完成,并获得国家专利;电工技师贾永光发明的“油气分离器”“新式注水枪头”,提高了艇员的工作效率和操作安全可靠性……

2020年,为降低潜艇能耗、提高潜艇隐蔽性,胡晓舟带领官兵持续监测潜艇重点机械设备启停时耗电和噪音情况,梳理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某艇降低机械设备功率方案》,海上实践对比发现,该方案能大幅节约电能。

多一项对接战场的创新,就多一分打赢战斗的底气,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持续为战斗力快速提升赋能。当众人送上赞赏之时,胡晓舟显得很平静。他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创新过后,又将是一次新的冲锋……

2005年春节,胡晓舟回老家探亲,用不到30天的时间,向小学同学王娟发起猛烈追求,赢得了她的芳心。一家外资企业请王娟出任财务总监,胡晓舟却希望王娟与自己共同生活。王娟放弃在家乡银行的优越工作,跟着丈夫来驻地安家。

虽然家离部队才半小时车程,但胡晓舟很少能回家。搬家、装修、照顾女儿、关心老人,家里的事几乎全部都是王娟一人操持。

为了保密,胡晓舟每次出海都不会通知家里。当王娟打不通他的手机时,就知道他出海了。然后便是音信全无的漫长等待与担心,什么时候发现他手机开机,那就是回来了。有时王娟急了,很想发火,可一看到胡晓舟平平安安回来了,她一句埋怨的话都说不出口了。王娟说:“我明白,祖国需要他。想到这一点,我心里也挺自豪的。”

胡晓舟自有他的浪漫。如果说王娟是凭借自己聪明要强的个性,解决了家庭生活上的困境,那么胡晓舟则是想尽办法,以一腔柔情弥补对家人的亏欠。每到恋爱纪念日、结婚纪念日,他都会向王娟送上一朵玫瑰,“就一朵,万里挑一”;每逢休假,他一定接送女儿上学放学,为女儿学校的师生们普及海军军事知识,让女儿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羡慕的眼光。

女儿曾在作文中写道:“我爸爸又要出海了,他常年不回家。”出海,是胡晓舟的职责。年幼的女儿哪里知道,爸爸为她起的名字“泋玥”就是“海上明珠”之意,她就是爸爸的“海上明珠”。大海,已成为胡晓舟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走进指挥舱,机器轰鸣,机油刺鼻,每个官兵都在自己的战位上忙碌着。每次出海,这里便成了高速运转的“最强大脑”。官兵各就各位,方位、水深……根据指挥室、海图室、声呐室等各个渠道生成的数据,艇长的脑海里要立即画出一张图,快速拿出执行方案。

望着大家坐得满满的战位,笔者问艇长:你的位置呢?他笑着用手一指自己的战位,那里空间小得连把椅子都没有。

潜艇兵们却很乐观,他们说:“艇长享受的是长度1.8米的‘豪华单间’,我们条件也不差,三个人两张床,总能睡上热铺。”

在这位刚刚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艇长眼中,最美的永远是他的兵。胡晓舟热情地指着指挥舱的战位介绍说,这是我们最优秀的航海长,耳朵最尖的声呐技师,还有我们的机务兵、舵信员、舰务兵,饭做得最可口的炊事员,除锈的雷弹兵……他们不仅对自己执掌的装备能在无灯光下操作,而且能熟练操纵几个不同岗位的装备,艇上还有一大批被称为“活电路”“活管路”“活海图”的训练标兵。就因为他们有过硬的本领,我们才能一次次地从海底出击,克敌制胜。

胡晓舟相信团队的力量,敢于放手让大家尝试。在支队,这个艇员队是出了名的“人才摇篮”。2019年1月,胡晓舟的爱将、艇员队舵信技师戴长宏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全海军获得此奖的只有8人。近年来,先后有3名艇员走上艇员队主官岗位、4名艇员被提拔为副艇长、机电长……

夏日的傍晚,落日照耀着军港,给静卧码头的钢铁巨鲨涂上了一层金辉。完成任务的潜艇缓缓靠泊码头,胡晓舟走下潜艇,不时与身旁的副艇长交流着。

正是体能训练时间,海风拂面,一群群穿着海魂衫的官兵在跑步,有几名战士在转滚轮。海天碧蓝,云彩瞬息变幻的样子美得像画。

“这是我最喜欢的雕塑。”我们沿着胡晓舟手指的方向望去,海边矗立着一座雕塑,是两艘乘风破浪的潜艇正在发射导弹,雕塑的名字叫《胜战》。

“为什么喜欢这个雕塑?”

“我们永远和胜利在一起!”这是胡晓舟的回答,响亮而自信。我相信这也是他与战友们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最美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