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在试验现场。彭建辉 摄
这是一双历经岁月印染的手,总设计师陈振华双手小心翼翼地在一张泛黄的设计图上摩挲。
“我们从事科研设施设计,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我们看着设计的设施,从构想变成图纸,从图纸变成真正的实物。”
深耕科研34载,陈振华不知为已成真的科研设施描绘了多少张设计图纸。可他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却淡然地说道:“几十年就画了几张图”。
陈振华描述的“几张图纸”,在我国某军事科研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科研项目中突破了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他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摄像:王晨 孔零然 彭建辉)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硕士毕业的陈振华走进大山深处某科研单位。夜深人静时,他总会在堆叠的图纸和繁杂的数据中暗自发力:“自主创新的仗必定要打赢!”
陈振华在科研一线。彭建辉 摄
科研攻关没有现成的答案。
“经过30多次研究论证,形成20多万字的技术方案。”为确定某科研设施核心功能模块的运转方案,陈振华带领团队全力以赴。
“大考”之日,测试该科研设施运行最大能耗的试验紧张而有序地推进。“最大能耗已下降3%-5%。”试验现场的工作人员满怀欣喜地向陈振华报告,此时,奋战数日的陈振华,疲惫的脸庞露出了一丝微笑。下降的能耗在巨大的基数面前,会为国家节省大笔经费。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工艺参数和技术材料都是花钱买不来的。
就在试验成功的七年前,陈振华出任这项科研设施总设计师,面对这一难度极大的项目,感觉遇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如何降低运行能耗是其中之一。这一科研设施运行能耗非常高,降低能耗在当时也是世界性难题。“组织给我们一个机遇,我们要还组织一个奇迹!”陈振华与团队立下了“军令状”,在全面掌握背后机理的前提下确定了合理的技术方案,达到了预想目标。
在研制这项科研设施过程中,为了尽快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陈振华连续数日铆在试验场。“为了百分之一的性能,我们要做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他亲自攀爬科研设施,不放过任何细节。攻关之路虽险峻,可陈振华总是把“我还就不信了”挂在嘴上,以高昂斗志迎接每一次困难和挑战。
陈振华在办公室办公。王晨 摄
最终,这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某科研设施,突破了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相关领域能力提升。
在采访中陈振华说道:“没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就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建设技术体系才不会受制于人。”
陈振华在电脑前办公。王晨 摄
(二)
小高至今还记忆犹新,他刚入职时,领导让他画一张简单的图纸。很快小高把画好的图纸经过校对和把关后交给陈振华审核,陈振华看到图后脸色不大好,可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小高,而是让他先回到办公室去。
过了一会儿,陈振华把负责审核和校对的科研人员叫到办公室进行了批评。对他们说道:“这张图的审核太不严谨,你们当初来,我们是怎么教你们画图的,你们也应该怎么教新来的同志。”
在采访中,小高对记者说到,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依然记忆犹新。
陈振华入职之初还是手绘图的年代,成百上千张图纸都要经过手绘来完成,严谨细致的陈振华都会按照老师嘱咐的严格标准绘画每一张图,图纸的严谨性和精确度让人拍案叫绝,拿过来就能用,放到现在也是名副其实的行走的“绘图机”。
陈振华说师徒帮带要做到身先士卒,把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传承好。如今小高也开始带领新同志,始终以老师为榜样,带领新一代的年轻人把科研之路走稳踩实。
有一年,在推进某科研设施项目时,小高负责其中某核心部件调试工作。该部件要求赶在春节前调试完成,角度精度达到1分,相当于8米直径的圆周上位置偏差要小于1毫米,这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然而在调试过程中,精度总无法达到要求,还屡屡产生异常振动。随着调试时间的后墙越来越近,进度和精度要求的双重叠加,让小高焦灼万分。
就在这时,陈振华赶到了现场,为了找到问题原因,他与工作人员连续一个多月一起攀爬很高的部件,每天上上下下要爬十几次。“当时只有简易的脚手架,安全性并不高,但是他每天都要亲自去检查,一次都不落下。”在检查调试部件时,陈振华注意到一个很小的缝隙,大概有2毫米,经过测算和论证,精度调试不达标和屡屡振动的原因就出在这里。透过2毫米的缝隙,陈振华和团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光。小高回忆时说道:“当时这个部件还是我亲自设计的,他关注细节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圆满完成调试任务的那天,正好是当年的除夕凌晨,陈振华带领团队成员完美守住了节点。对于所有参试人员来说,那个除夕意义非常,一个足以化解所有人疲惫的“句号”,也是在每个人心里升腾起的新一年的第一团太阳。
(三)
这是一条科研长征路,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
上世纪90年代,硕士刚毕业的陈振华收到一封同学来信:“深圳机会多,相信以你的能力定能大展拳脚。在这儿如遇困难,同学多,可以帮你”。
当时的深圳正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阔步前进,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对一个青年心灵的冲击和吸引无疑是巨大的。
而另一头,学员队领导找到他:“小陈,国防科研事业亟需人才,咱们要给部队输送人才,就要给最好的。这个单位环境艰苦了些,不过,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此时,陈振华想趁着寒假,回家与父母商量。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把回家的路拉得越来越长。下了车,陈振华走在通往村口的小路。此时,他想起小时候母亲用废旧的报纸和各色布料纳的布鞋,从一公里到两公里,再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陪他走完少年时期的求学路。
到了家门口,屋里透出的灯火格外暖。“爹,你觉得我该怎么选?”一辈子务农的父亲说,“部队需要你你就去呗,苦点儿怕什么,农村娃还怕苦?”
夜深了,他再次想起儿时艰难的求学路,憧憬未来的科研路。心想,“只要国家需要,条件再艰苦也要去。”不久后,深圳的同学收到了陈振华的回信,信中写道:“我已决定去部队”。从此,陈振华踏上了漫长的科研路。
近年,选升待遇级别工作展开,陈振华由于长期从事周期长的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工作,在参选人员中论文和奖项并不突出,但组织坚持以实绩贡献为评价导向推荐他。在参加评审答辩时,专家提问:“你怎么评价看待自己近年来的成果奖励?”陈振华淡然地回答:“最重要的就是把项目建好,别的都是其次。”寥寥数语却尽显先锋情怀。
那年陈振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某高难度结构的设计制造,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申报奖项时他将报奖机会留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事还发生过好几次。淡泊名利,他始终沉浸在科研一线,将数据和图纸化作支撑战斗力生成的重要设备;师徒传承,他始终让他人走出自己的路,却仍能遇见来时的光。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振华,他铁心向党、忠诚报国,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修身立德做人、指导科研实践的“金钥匙”,将个人价值融入强军伟业;他创新超越、研战谋胜,坚持把发展的坐标定位在奋进世界一流,大胆探索、勇攀高峰;他担当作为、严谨求实,坚持以满足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奋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战检验的科研成果;他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坚持把事业至上、不计得失、甘为人梯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涵养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的科研定力。
初心如磐,历久弥坚。陈振华用三十四载潜心铸造践行了忠党报国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