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争
当倒计时的数字在眼前跳动,每一秒都化作紧绷的琴弦,震颤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对士兵而言,时间是战场上衡量生死的刻度,也是日常战备中与使命竞逐的标尺。听着秒针的滴答声,我们或许能看见士兵们突破极限时的肌肉记忆,能看到支撑他们化险为夷背后的深厚积累,也能感受他们凝望万家灯火时的无声誓言。当他们把目光锁定在秒针的跳动,便能感受钢铁青春独有的魅力和璀璨的荣光。
从今天起,“长征副刊”以“钢铁青春”为主题推出“士兵面孔”。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4名士兵,去感受那不负韶华、与时间竞速的身影。
——编者
排爆场上
■熊琪 李江
【人物名片】王代云,新疆军区某团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4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夏日的阿里高原,在海拔4000多米的荒原上,一轮朝阳悬在群山峰刃之间,像一盏蒙着冰雾的白炽灯,洒下冷冽的光晕。彻夜未歇的风,仍不知疲倦地撕扯稀薄的空气,卷起细碎的沙砾拍打在冻土上,发出细密的脆响。
新疆军区某团实战化训练考核正在进行,各分队已按计划到达指定地域,百余辆战车或隐蔽在土包后,或与土坎融为一体,金属棱角在荒原背景里消隐成模糊的轮廓。突然,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报告:“一枚手榴弹未爆!”蹲守在排爆员掩体待命的王代云心中猛地一震。
“排爆分队,前出勘察!”“收到!”王代云立马抓过一旁的望远镜,让副手王安帮他检查穿在身上的防弹衣,并勒紧钢盔带走向投掷区。
投掷区外,挡弹墙割裂了视线,透过望远镜望去,满地是手榴弹残渣和大小不一的弹坑。在这样的条件下找一枚不足拳头大小的未爆弹,难度不小。
“仔细,再仔细……”王代云喃喃自语。十几分钟过去,他仍未找到那枚未爆弹,紧握望远镜的手心沁出了汗。阳光在高原稀薄的大气里被折射成刺眼的银芒,晃得他视线渐渐模糊。
风骤然停了,考核场一片寂静。
“王代云,别着急,放松心态,深呼吸……”对讲机里传来连长的声音。连长相信,执行过多次排爆任务、有着过硬心理素质和排爆技能的王代云,一定能完成任务。
王代云感觉到胸腔里的心跳声越来越急促,像战鼓擂在耳膜上。他用胳膊擦了擦眼睛,又将望远镜举起。终于,他在一处坑洼处发现了那枚未爆弹,便激动地拿起对讲机向连长报告。紧接着,他走回排爆员掩体,开始和王安制定排爆方案。
“班长,用电起爆法吧,这样安全一些。”王安建议。
“不行。”王代云断然摇头。他一边捏着老虎钳剪断铁丝,一边说道:“电起爆法虽然安全,但在高原环境并不适用。由于气候干燥,电雷管很容易在排爆过程中因人员操作产生静电而突然爆炸。”说话间,他已根据未爆弹所在位置和坑洼的尺寸,制作了一个简易排爆架,而后将排爆架和排爆炸药绑在2米长的直列装药木板一端,动作十分熟稔。
做好了这些,王代云穿好排爆服,开始走向未爆弹所在区域。
王代云深知,该型手榴弹的引信结构特殊,稍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弹片弹开,引发击针的二次撞击,进而引爆弹体。穿着50多斤排爆服的王代云,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尖上,走得异常艰难。他控制着脚步,膝盖微屈以缓冲重量,靴底擦过地面几乎不发出声响。
不知挪了多久,王代云终于靠近了目标。他站定后,慢慢蹲在地上,两手握住直列装药木板一端,像捧着易碎的玻璃,将其轻轻地置于未爆弹上方,确保爆炸时产生的爆轰波能够有效作用到未爆弹。
王代云反复确认无误后,双手交替握住拉火管,屏住呼吸,用力一拉。
“嘶——”导火索冒出火花,白烟腾起的瞬间,王代云迅速转身冲向掩体。大口喘的粗气覆盖在防爆头盔上,厚重的排爆服下,他的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
“轰!轰!”爆炸声响震得地面一阵颤动,气浪掀起的碎石如冰雹般砸向掩体。一团炸开的烟尘腾空而起,又瞬间消失。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对王代云来说,那是胜利的味道。
走下实投场的王代云,每一步都踩得坚实有力。战友们帮他脱下了排爆服,只见他的迷彩服已完全被汗水浸湿。他摘下防爆头盔,眼里映着阳光,目光锐利如淬火的刀锋。
考核还在继续。此时,金色的阳光给常年不化的雪峰镀上了金边。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浮着几片雪一样的云,正借着风力飘向远方。白云之下,一辆辆工程机械行驶在坑洼不平的戈壁滩,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战士的呐喊声在山谷间碰撞,汇成一曲高原军人的战歌。
印象
在排爆场上,生死往往悬于毫秒之间。令人叹服的是,王代云每一次剪线、每一次拆解,几乎分毫不差、毫秒不误。他用数千次的练习,以秒为刻度拆解每一步操作,誓以绝对的精准铺就成功之路。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与其被动跟着计时器走,不如主动掌控每一毫秒!”
击发时刻
■秦杰 刘俊磊
【人物名片】储华岳,第75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雨幕初收的训练场,蒸腾着泥土与硝烟的气息。储华岳掌心紧贴枪身曲面,目光沉静。作为连队军械员,每天与枪械打交道,枪械如同他肢体的延伸,再熟悉不过。此刻,他手中这支新列装的自动步枪,正处于全营熟悉掌握的过渡阶段。
储华岳是营里较早“啃”透这型自动步枪的人。那本厚厚的技术手册,边角已被摩挲得翻卷。当营里选人参加“神枪手”比武时,他成为第一人选。
午后的湿热裹着残留的硝烟味。很快,轮到储华岳跃进射击位置。卧倒、据枪、调整呼吸,动作行云流水。百米外的胸环靶已在瞄准镜中清晰浮现。
“砰!”首发射击干脆利落,弹着点正中靶心。
关键的战场补射课目随即展开。他再次凝神,食指均匀施压。
“咔嗒!”突如其来的闷响,远比震耳的枪声更令人心悸——子弹卡壳了。
空气仿佛骤然凝固。按照比武规则,从发现目标到完成两次有效射击,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此刻,秒针的滴答声在他脑中如同擂鼓。场边,连长的眉头拧成了疙瘩,战友们屏住了呼吸。
这异常声响,储华岳并不陌生。新枪列装初期的某个深夜,连队组织夜间射击训练。当训练结束,全连准备收队归营时,储华岳打着手电筒重返射击地线,从散落一地的弹壳里俯身翻找东西。
“老储,找金子呢?”有战友笑问。
“比金子金贵。”他头也不抬。原来,射击时他听出身边新兵的枪声有极其细微的异响。这声音虽混在密集的枪声中极难分辨,但仍旧没能逃过他“听诊器”般的敏锐听觉。
果然,在那枚弹壳的底火上,他发现了比正常击发略浅的凹痕。“小毛病,调整一下击针簧预压力就好了。”他捏着那枚弹壳,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有人说他“魔怔”了,他却说:“枪不会说话,但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在‘告诉’它的状态。听懂了,我们才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这股近乎痴迷的状态,让此刻的危机处理,变成近乎本能的条件反射。
刹那间,储华岳已将枪身疾速倾斜,抛壳窗内一截黄铜弹壳卡在那里,弹壳尾部被勾住。
只剩10秒!储华岳左手猛地一拍弹匣底部,确保供弹顺畅,右手同时用力向后猛拉枪机,清除卡弹。随后,他用食指关节轻轻敲了一下滑套侧面,“嗒”的一声脆响宣告故障解除。
“3秒!”场外的报时声刺耳。
储华岳额角青筋暴起,屏住呼吸,手指感受着扳机细微的纹理,肌肉记忆驱动着瞄准线追索目标动态。
“砰!”青烟从枪口螺旋上升。在规定时间的最后一秒,储华岳完成全部动作。
储华岳走下射击地线,战友们围拢上来。他没有过多描述惊险过程,只是习惯性地从工具包里掏出小本子和笔,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快速记录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新枪磨合期,弹匣供弹不稳或簧力不稳导致推弹不正,得把故障细节记清楚,后续保养和培训都得注意这一点。”他平静地说着,眼神里沉淀着往常的专注。
印象
储华岳的手掌常常沾着机油,那些常年与金属摩擦的纹路里,沉淀着游标卡尺般精准的触觉记忆。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着枪械的“病历”,字字句句都是与枪械对话的密码。他常说:“枪膛里无小事,每个零件都关乎战士的生命。”
海上闯关
■王培涵 陶晨
【人物名片】常新占,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二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
海风掠过汗湿的后颈,让某型拖船船长常新占不禁打了个冷颤。
“全船失电!舵桨报警!”一刻钟前,信号兵急促的报告声刺破驾驶室的沉寂。常新占心头一紧,目光扫过控制台——报警器红光显得很刺眼。紧接着,机舱传来焦灼的呼喊,机电班班长冲进来报告:“燃油喷射泄漏!”
紧要关头,常新占攥紧拳头,指甲嵌入掌心,刺痛感驱散了慌乱。他深吸一口气后,指令如炮弹连发:“机电班立即组织抢修”“帆缆班重力抛锚,两节锚链速备甲板”……声音响彻驾驶室,如定海神针揳入摇晃的舰桥。
船员们迅速扑向战位,与时间赛跑。船艇上,口令声、呼号声与锚链拖动声交织。一个个特情被逐一化解,船身也最终稳稳停住。这是常新占参加船艇长全训合格考核时,考核组临机下达的特情,每一秒都在称量着“船长”二字的分量。
回忆起刚刚上任船艇指挥员岗位的日子,常新占直呼“压力山大”。但战友们都知道,常新占爱“尝新”,乐于迎难而上,最终逐步走上了这一重要岗位。
“尝新”之路少有笔直坦途。第一次站上指挥台时,常新占在心里一遍遍默念指挥口令和操纵要点。手里的话筒仿佛有千斤重,让他不禁轻微发抖,手心、脸上都是汗,好几个指令都说得含糊不清,以至于机电班班长反复确认。面对船员们质疑的目光,尴尬与自责不断涌上他的心头。
深夜无眠,沉甸甸的疑问如锚坠在心中:这一船之长的千钧重担,如何扛稳?
识海图、绘航线、摸管路……面对拖船10余个不同岗位,常新占下定决心,跳出“舒适区”,从基础学起。他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啃”,一个战位一个战位地“磨”,大到一个系统,小到一根油管,拖船的“骨骼”与“脉络”在他脑海里逐渐清晰,指挥操演也变得更加沉稳。
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无论训练还是执行保障任务,他总会提前推演各种突发情况:装备故障、恶劣海况、紧急避碰……战士们坦言:“咱船长,最爱‘自找麻烦’!”他对此回应说:“提升快速应急能力,就要从平时点滴抓起。为练本事找‘麻烦’,值!”
随着新型舰艇不断列装,如何实现精准保障成为全新课题。常新占决定再次“尝新”。去年以来,他与其他船长一道收集数据、分析要素、查找短板、复盘推演,历经一年时间完成《一型一案精准保障图册》的编写,受到上级好评,并在同类型部队中推广。
从小型护卫舰到万吨驱逐舰,常新占已顺利完成保障任务上千次。虽没能跟随战舰勇闯远海大洋,但常新占在护送一艘艘舰艇远航中,一步步实现了逐梦深蓝的梦想。“关关难过关关过。这条‘尝新’之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常新占这样说道。
印象
站在拖船甲板上,海风裹挟着柴油和海水的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常新占,身姿挺拔,望着远处归港的战舰,眼神平静而又专注,那是在无数次保障任务中磨砺出的从容。听他讲述初掌舵轮时汗湿扩音器的窘迫,以及无数个深夜里辗转反侧的焦虑,我仿佛能触摸到压在他身上的千钧重担。“别人行,我凭什么不行?这个重担,我扛定了!”他复述当年的决心,尽显骨子里“敢扛事、能扛事”的倔强。当军港的晨雾漫过码头,他驾驶的拖船总是第一个解缆。螺旋桨搅碎的浪花里,有他用锚链书写的誓言:在深蓝乐章里,做最坚实的“低音部”。
冲出险境
■黄远利
【人物名片】甘战永,陆军某旅一级军士长,首批“陆军工匠”培养对象,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1次。
暮色笼罩高原,繁星闪烁,隆隆的钢铁轰鸣声打破夜的宁静。一辆辆战车在野外驰骋,远远望去,串串车灯连成蜿蜒的光河,宛若一条钢铁巨龙在大地上穿梭。
突发状况骤至——甘战永的通信器里传来急促呼叫:新手驾驶员驾驶的一辆步战车在一段险路“抛锚”。
甘战永闻讯飞奔而来,声如洪钟:“所有人下车,退至安全区域!”只见他独自俯身钻入车内,启动、切换差速锁、挂挡、给油……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步战车在他的操纵下,稳稳驶出险境。
从军29载,甘战永与战车朝夕相伴。摊开那双掌纹深嵌的手,老茧厚如铠甲。他用这“铁砂掌”与战车“交流”,锃亮了换挡手柄、磨光了扳手字样,让战车在掌心的触感里变得愈发顺服。每当那股混着柴油与金属机油的味道飘来,战友们便知准是甘班长到了。
“4204车注意,你的车辆功率不足,驾驶员迅速停车,检查发动机排气制动缸!”一次驾驶训练,正驾驶步战车的下士陈杰,突然被教练员甘战永紧急叫停。下车查验的瞬间,他倒吸一口冷气——排气制动缸未回位,造成车辆功率不足,若继续行驶后果不堪设想。甘战永仿佛能听到钢铁的呼吸,“听音识障”的绝技让战友们赞不绝口。
谁能想到,“维修大拿”甘战永在“兵之初”也曾闹过一些笑话:第一次启动坦克,“轰隆”一声,吓得他像触电一样将手缩回;一次保养步战车,班长安排他注润滑脂,注了近一个小时,才发现全都漏了出来……那时,旁人都觉得他不适合学装甲、干修理,可甘战永偏要与自己较劲,抱着维修手册研读到深夜,追着老班长虚心讨教。如今,他掌握了3代坦克、10种装甲车辆的驾驶与维修技能,总结出11项创新训法和修理方法,有5项革新成果被推广。
去年,高原驻训返营途中,凌晨4点的山道上发生惊险一幕:因夜间路况不明,一辆步战车不小心滑向路边,前轮悬空横亘路中,左侧是深崖,右侧是峭壁,数公里长的车队被堵在黑暗中。
作为机动抢修组组长,甘战永闻讯赶到现场,指挥驾驶员撤离步战车。车队前后距离有限,只用后车牵引动力不足,问题十分棘手。时间紧迫,甘战永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凝神沉思后,甘战永先是与后车驾驶员进行一番沟通,随后钻进随时可能侧翻的步战车。他脚踏离合和油门,当发动机转速升至1500转,迅速松开离合补油门。当转速飙升至2000转的刹那,两车协同发力,战车如挣脱枷锁的猎豹跃出险境。事后连长感叹:“没有‘金刚钻’,揽不了这‘瓷器活’,如果操作不当极有可能陷入险境,甘战永真是艺高人胆大!”
谈起甘战永的“勇”,连长讲到前期新型装甲车水下试训的一次经历。因没有摸清装备底数,新装备首次下水到底行不行,旅队上下各有疑虑。
“不试,咋知道不行?”甘战永请战上车,操纵“铁家伙”蹈海奔驰,收集了水上驾驶第一手数据,又给全旅作步战车海上机动登舰、水上紧急排故等险难课目示范。
都说甘战永的“能”是磕碰出来的。他的手上、脚上、头上,都有磕碰“铁疙瘩”留下的伤疤。那些与钢铁碰出的印迹,无声诉说着他向上攀爬的成长历程,见证着他一路走来的坚持。
印象
甘战永,个子不高,头发稀疏,脸色赭黄,笑起来时,眼角的纹路如装甲履带碾过的辙印,漾着一个老兵的憨厚。可一旦踏上战位,那双眸子便骤然变得锐利,透着一种特有的沉着。甘战永,正如他的名字,越战越勇,努力把青春锻造成永不生锈的装甲脊梁。
版式设计:方汉、周永昊
封面摄影:黄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