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走上阅兵场,以坚韧奋斗之音符奏科研报国之乐章
■中国军网记者 王凤祥 崔然
图为军乐演奏中的吕家杰。肖玉孟 摄
“伴随战机轰鸣,《我爱祖国的蓝天》悠扬旋律响起,我联想到人民空军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蓬勃发展,不禁热泪盈眶。”9月3日,阅兵仪式结束后,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打击乐声部大镲演奏员吕家杰动容说道。
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吕家杰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而是实验室里严谨缜密的科研尖兵。
科研与音乐,两个迥乎不同的领域,在他的世界里交织碰撞,成就了“学霸”吕家杰别样精彩的“双轨”人生。
“搞科研与搞艺术是相通的。”这位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说,“两者都讲求章法,就像种树一样,先扎稳根基,再长出枝条,耐心栽培,等待枝繁叶茂的时刻。”
吕家杰的音乐之树,在2015年种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气势磅礴的军乐演奏让他热血沸腾。“每个音符都打在我心上,我也想成为在天安门广场演奏的人。”他随即报名加入学校军乐队,成为一名大镲演奏员。
心有微光,可渡岁月星河。音乐上零基础的吕家杰稳扎稳打学习乐理知识,摸索敲击铜片的角度,直到用镲敲击出正确的音色。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吕家杰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学校军乐队的骨干,担负了国防科技大学校庆等数十项演奏任务。
十年蓄力,静待硕果满枝时的惊艳。今年年初,吕家杰通过联合军乐团的选拔考核,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一场完美的军乐演奏如同所有人一起搭房子,大镲更像是房子的地基。虽然它没有音符的变化,但每次精准敲击能帮助乐团卡准节奏,丰富演奏情感,作用不可或缺。”为了准确演奏29首曲目,吕家杰反复背记乐谱,直到烂熟于心;面对十余斤的大镲,他不断强化上肢力量,以保证演奏时的稳定发挥。
图为吕家杰。张袆坤 摄
9月3日那天,当《松花江上》旋律响起,低沉的管乐和哀婉的合唱描绘着曾经山河破碎的悲怆。怀着沉痛的心情,吕家杰双手紧扣,不让大镲发出一丝杂音。伴随“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歌声,吕家杰在指挥的示意下让大镲猛烈撞击,用音乐发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怒吼,敲响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警钟。那一刻,吕家杰的眼泪顺着脸颊簌簌流下。
“14年抗战,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今天的幸福美好。我必须用零失误的演奏,缅怀先烈的牺牲,奏响必胜的凯歌。”
回顾这些年的演奏经历,军乐的激昂音符总能在吕家杰彷徨之际给予他力量。
“攀登科研高峰是艰难的。”在研发某先进战机部件材料时,吕家杰曾无数次受阻。“我常会重温军乐团的演奏视频,当熟悉的《强军战歌》旋律响起,内心总能受到鼓舞。”那段时间,吕家杰详细查阅资料,不断向导师请教,反复调整某物质的合成条件,最终成功研制出新材料。
本硕博学业期间,吕家杰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国际高水平期刊SCI文章,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并多次获奖。
“无论是乐器演奏,还是科研学术,都得有‘较劲儿’的精神。就像《论持久战》所言,‘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回想9月3日的阅兵盛况,吕家杰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既是他十年追梦的光荣奔赴,也是他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庄严誓师。
“军乐就像燃烧的火种,我会把军乐的精神内核、把军乐的强大力量带到更远的科研一线去。”阅兵结束,吕家杰即将奔赴边疆,他要将最绚烂的人生价值,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演奏场上,乐器就是武器;实验场上,科研成果就是出膛子弹。未来,我将在自己的战位,持续奏响强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