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塘南镇桃园村村民李庆保守护烈士陵园34载——
“这里每寸土地,都记得英雄的模样”
■舒光明

李庆保在烈士陵园为参观者讲述红色故事。受访者供图
深秋清晨,晨曦初露。78岁的李庆保像往常一样提着水桶,拿上抹布、扫帚,走进塘南桃园烈士陵园。擦拭碑文、清除杂草……不知不觉,他已在这里守护34个春秋。
这座陵园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塘南镇桃园村,离李庆保家不远。凝视着纪念碑上22名革命先烈的姓名,李庆保神色凝重。“牺牲的先烈远不止这些。但我只找到22个姓名。”他顿了顿,坚定地说,“放心,我会一直守着陵园,因为这里每寸土地,都记得英雄的模样。”
1939年初,为粉碎日伪军对芜湖、当涂的分割封锁计划,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部长途奔袭官陡门,仅用8分钟就攻克据点,歼敌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辎重。当地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新四军,是天神,一飞飞到官陡门……”
然而,部队返回途中,不幸遭日伪军偷袭,3营政治教导员黄存安、特务大队副大队长黄存余等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遗体悄悄安葬在桃园荡。
桃园荡,即今天的桃园村,因芦苇丛生、地形隐蔽,成为当时新四军理想的驻扎地。新四军第二支队曾有两个排在此休整,战士们训练之余常帮农户挑水、扫稻场。新四军多次战斗都曾获得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祖母常给新四军洗衣做饭,父亲和三姑都是农抗会成员,三姑用小木船运送新四军战士时中弹牺牲……”忆起家人,李庆保言语中满是自豪。
20世纪70年代,当地在建设排灌站时意外发现大量遗骸。凭借直觉和记忆,时任大队干部的李庆保推测,这很可能是当年牺牲的先烈。经多方寻访调查和资料印证,有关部门确认,其中9具遗骸为奇袭官陡门后遭伏击牺牲的新四军指战员。
“先烈为了赶走侵略者抛洒热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李庆保,心中涌起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为先烈修建陵园!”此后,他四处奔走呼吁,终于在1977年促成塘南桃园烈士陵园的建成。
1991年,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的李庆保主动申请,成为陵园义务看护人。曾有一段时间,他发现参观者对英烈事迹知之甚少,村民对英烈的记忆也逐渐模糊,愁得吃不下睡不着。
“不了解英烈的事迹,怎么缅怀与传承?”为获取更多史料,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档案馆、图书馆,最远一次一天骑行近百里路。
“那会儿没有手机,没有扫描仪,只能抄写在笔记本上。”李庆保说,“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档案纸张太脆,一碰就碎,得屏住呼吸,用指腹轻轻翻。”
几年时间,李庆保的笔记本越积越厚,足足抄写整理了数万字的第一手史料。如今,这些珍贵的笔记早已整理成书,但李庆保依旧珍藏着笔记本。翻开笔记本,纸张早已卷边泛黄,但手写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一笔一画都像印刷体一样工整。李庆保说:“不敢潦草,那记下的是英雄的一生。”
为系统挖掘整理红色史料,2004年,李庆保牵头组建一支1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义务搜集整理红色故事。团队成员多为退休村干部、老教师,对地方史志资料较为熟悉。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那些曾被时光湮没的英烈姓名和事迹得以重新被世人铭记: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当地制造了“金宝圩—大官圩反共事件”,在该事件中殉难的侯光、唐泳源、范士然、贾济民等13名烈士的姓名被一一镌刻在纪念碑上。
“英烈的事迹铭刻于历史,也应长留在人们心间。”34年来,李庆保守护着陵园,坚持为一批批参观者讲述先烈的故事。让他欣慰的是,2023年9月,塘南镇组建“红色故事讲解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守护红色记忆注入新鲜血液。
“奇袭官陡门是新四军长途奔袭的典型战例,从开始到结束仅用8分钟……”如今,28岁的蒋云已是“红色故事讲解志愿服务队”的金牌讲解员,“我的祖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讲好。”
“我们曾被你们守护,如今换我们守护你们。”这句话写在李庆保的讲解词里,也深深刻在每名讲解员心中。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老去,红色精神要靠年轻人传承。”望着正在陵园内认真讲解的年轻志愿者们,李庆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要让后人记得,曾有人为了信仰、为了民族,奋不顾身地守护每一寸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