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九旬老兵闫洪喜义务宣讲三十七载——
把“用命换来的记忆”讲给年轻人
■徐子宁 邹新江

闫洪喜为干休所工作人员讲述战斗故事。王 峰摄
窗外秋风瑟瑟,室内暖意融融。
“当年在战场上,哪怕子弹打完了,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在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会议室,92岁老兵闫洪喜声情并茂地为该干休所工作人员讲述战斗故事,会议室里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闫洪喜是辽宁凤城人,1933年出生在普通农家。年幼时,家乡遭日寇铁蹄践踏,乡亲们流离失所,他曾亲眼看到抗联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老百姓。
15岁那年,闫洪喜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名通信兵。辽沈战役中,他把机密文件贴胸藏好,在漆黑的夜里拼命奔跑,不知摔了多少跤;平津战役中,炮弹在身边爆炸,弹片划伤右臂,鲜血浸透军装,他全然不顾,及时将指令送达指挥部……
1988年,离休后的闫洪喜没有选择在家含饴弄孙,而是主动联系锦州的学校、社区及驻军部队,进行义务宣讲,他说:“好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不能湮没在时光里、尘封在历史中。我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讲好故事,闫洪喜针对不同人员类别撰写教案。给学生宣讲时,他选择“战壕里分冻饼”这样的故事,并带上当年在战场上用过的挎包等老物件;给官兵宣讲时,则结合当年的攻防路线讲战斗细节,帮大家更深刻理解战斗背后的战略考量。每次宣讲前,他都会仔细核对史料。一次,为还原“断粮3天传情报”的细节,闫洪喜辗转联系了3位老战友反复确认。在他看来,“讲述战友的故事,容不得半点含糊”。
30多年来,闫洪喜宣讲1200余场,受众超10万人次。去郊区学校,他凌晨5点起床赶公交,来回4个小时,拒绝派车接送;社区年轻人忙,他就周末上门,坐在小院里拉家常式宣讲;新兵入伍,他带军功章去,用自己的经历讲军人的初心使命。有人问他图啥,他指着军功章说:“就图这些记忆不能被遗忘!”
闫洪喜把家里一间小屋改成“工作室”,一张旧书桌,一摞摞战地日记、旧军装等老物件,把小屋塞得满满当当。一有时间,闫洪喜就坐在书案前,整理宣讲笔记,“用命换来的记忆”如今已整整写满15个笔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