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火车头” 领跑“快车道”
——从经济大省挑大梁看我国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写在前面
黄海之滨,平均每天超13万标箱货物吞吐进出,今年新开通4条国际集装箱航线,让中国与世界连接更加紧密;钱塘江畔,平均每天7.2亿元研发经费投向创新,新技术新产品轮番登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平均每天120多万人在三地间便利往来,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城市群高效互联互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打开我国经济地理版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特点日益凸显——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经济十强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63%,其中有7个省份GDP增速“跑赢”全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大省主动融入大局、有力服务大局,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中国号巨轮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技术人员操控工业机器人生产新能源汽车配件。新华社发
“六小龙”声名鹊起
领跑产业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手牵机器狗,机械臂和仿生足默契配合;DeepSeek一鸣惊人,开源大模型“飞入寻常百姓家”;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近段时间,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等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进入人们视野,被外界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爆火出圈的背后,凸显浙江等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作用: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勾勒中国经济新图景。
思考“杭州六小龙”的成功之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阔而深厚的发展沃土。今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新词热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我国对前沿科技领域发展的支持。目前,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已率先出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
各行各业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一再证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就在创新之中。
早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某智能制造科技园里,一派繁忙景象。“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平均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业占据发展优势……这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生动注脚。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广东发布《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创新强基行动,加快启动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首批布局建设不少于30家省级中试平台,首试首用新技术新产品不少于100项。
喜新不厌旧。抓产业创新,经济大省注重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某轮胎企业“工业4.0”智能化工厂,各种智能设备在生产线上忙碌着。AGV(自动引导运输车)小车穿梭其中,运送各类物料;智能机器人各司其职,在“工位”上有序工作。企业负责人介绍,智能化工厂使用的一部分电是自己生产的,厂房外顶有2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面板覆盖,让普通生产车间变成“头顶会发电”的智慧车间。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近年来,山东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大批企业实现降本、提质、节能、增效,推动产业向高端跃升。
未来已来。经济大省打头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千军万马齐踊跃”的蓬勃活力,书写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优异答卷。
“四合院”横跨三地
共谱发展协奏曲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原点”处,流经上海、江苏、浙江的太浦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绕过田野,穿过村庄。河流上方,分别代表沪苏浙皖的四栋江南水乡风格建筑——方厅水院正在紧张施工中。空中俯瞰,“四合院”的形态已完整呈现。这座标志性跨域建筑由步行连廊连接,具有文旅休闲、国际会展等功能,建成后可实现“一天逛遍沪苏浙皖”。
经济大省是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的关键落子。方厅水院项目是沪苏浙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经济大省不仅指经济块头大,更意味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的责任大,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有更大的担当。
深化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京津冀、长三角高校合作,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京雄商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等项目建设……日前,山东出台21项具体措施,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承接南北、连接陆海,区位优势和战略位置独特。作为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经济大省,肩负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沿黄省份的协调联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任务。山东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集成改革行动,规划建设京鲁科创合作平台,支持临沂、济宁、枣庄等革命老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江苏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四川携手重庆唱好成渝“双城记”,湖北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经济大省在“一盘棋”中找准定位,落实国家重大部署,深度挖掘自身禀赋,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
黄河岸边春风拂动,种植大户李刚家的600亩麦田绿意盎然。在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他启动自走式喷灌机,升起植保无人机,对越冬后的麦田进行管护。“我家地上不仅有高科技,地下还有丰收的‘金钥匙’。”李刚说。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举全省之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聚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近6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年来,超过160个种业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
“清大线”跨越山海
书写共富新篇章
清晨细雨绵绵,浙江省遂昌县金竹镇王川村百亩油茶山上薄雾萦绕,格外秀美。山林间,一只只土鸡扑棱着翅膀跃上枝头,红色鸡冠在林叶中若隐若现。
“油茶林行距宽,以前没有套种林下作物,经济效益不高。现在有了这些‘共富鸡’,大伙儿一年从头忙到尾,腰包也鼓了。”村民朱志明说。
朱志明口中的“共富鸡”,是嘉兴市南湖区与丽水市遂昌县山海协作的成果。2022年9月,南湖区与遂昌县共同推出“小鸡快跑”共富帮扶项目,依托遂昌县山地资源,扶持农户规模化饲养山林土鸡,养成后由两地社会组织开展收购,着力打造“共富鸡”品牌。
如今,跨越山海孵化出的“共富鸡”,已辐射遂昌县14个乡镇(街道)20个行政村,带动农户及村集体增收近300万元。
“一山”与“一海”的双向奔赴,是浙江探索共同富裕的缩影。多年前,一条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与温州苍南大渔镇相连的“清大线”,将浙江的山海分割:线的西南侧,群山绵延,耕地稀缺,属浙江欠发达地区;线的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集聚着自古繁华的杭嘉湖、宁绍平原及甬台温等地。
发挥山的特色,借力海的优势,“山海协作工程”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2024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
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同时,浙江还不断拓展“山海”的范围。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村里依托“千万工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特色民宿,3000多人的村子里办起80多家企业,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说,近年来,新川村与贵州台江台盘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多个村结对联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还吸纳了来自全国32个民族、1780多人就业增收。
经济大省挑大梁,不仅意味着努力“奔富”,还要在“带富”上发挥示范作用。从“共富工坊”“非遗工坊”带动村民增收,到“医共体”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题……经济大省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走在前,办好更多民生实事。
一大早,山东省广饶县康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室里,传出阵阵戏曲声,居民于丽丽正向大家展示新学的技能。
“社区不仅请来戏曲专家为我们指导,还提供专门的排练场地,众多戏曲爱好者在这里找到知音。”于丽丽说。在康居社区,像戏曲社团这样的文体队伍有12支,成员达百余人。
共同富裕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经济大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一朵朵开在乡间村头的文明之花,成为亿万农民的“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