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之约”汇聚发展浪潮
——从第八届进博会看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写在前面
潮涌黄浦江,世界再瞩目。
10月中旬,一艘从秘鲁钱凯港启航、装有南美特色工艺品的集装箱船跨越重洋,抵达上海洋山深水港。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首批展品,它们承载着异国创业者的热切期盼,驶入中国市场这片大海。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再次见证中国与世界共赴“开放之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突出做强国内大循环,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同时提出拓展国际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第八届进博会是全会召开后举办的首场重要经济外交活动。办好本届进博会,是进一步扩大经贸“朋友圈”的重要举措。
“开放之约”汇聚发展浪潮。8年间,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纷至沓来,进博会的舞台愈加宽广,开放共赢的浪潮愈加澎湃。

图①: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内,机器人在写“福”字。图②:观众在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观看溯光仿生鲨模型。图③:观众在第八届进博会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了解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图④: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展出的双层动车组模型。
创新创造的首秀场
漫步进博会展馆,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等字眼,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推出在亚洲首发首展的极速能谱血管造影系统,2.5秒内即可清晰捕捉以往难以发现的微小肿瘤,帮助医生以亚毫米级超高精度完成微创治疗;
一家药企创新推出沉浸式互动体验,观众戴上空间计算显示设备“穿越”至微观世界,以第一视角观察创新药物在人体内的“旅程”……
今年进博会上,首发首秀的展品琳琅满目。新型磁悬浮压缩机、应对严苛腐蚀环境的快干涂料、锂离子电池导电添加剂……众多首次参展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推出一系列“硬核”科技产品。
中国缘何成为吸引全球创新要素的磁力场?数据会告诉你答案: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0位,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中国拥有方兴未艾的科技创新热潮、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在全球创新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个趋势值得关注:今年以来,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加大在华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今年1月,北京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221家;截至今年9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631家。“在中国深化科研布局,既是看好这里的投资环境,也是看重这里的创新环境。”一家跨国企业负责人说。
本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内,一批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新成果的展品亮相。月球科研站沙盘和“嫦娥五号”月壤样本、6G应用场景裸眼3D展示、脑机接口平台等前沿科技展项前,人头攒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全球领军企业展示最新成果……本届进博会,创新、绿色特征格外突出,中国大市场正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利润场、应用场。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在中国深入人心,这让我们的绿色低碳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一家制造业企业参展商说,本届进博会上,他们全球首发了一款高温离心式热泵机组,促进工业领域余热高效回收。“相较传统燃气供热方式,该技术可降低供热能耗超30%。”该参展商说。
创新合作的种子,正开花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发展,众多跨国企业通过产业链合作等方式与中国携手前行。“进博会不仅是个展会,更像助推器,推动我们与中国市场协同创新、共同成长。”不少连续参展的企业说。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
供需升级的实践场
汗水浸湿发梢、肌肉微微颤抖、呼吸变深变长……参加完某品牌在进博会举办的特别活动——“一起好状态·热汗瑜伽”后,一位参观者不禁感慨:“跟兴趣相近的伙伴一起运动,像是参加了一场沉浸式社群活动,我会考虑为这样的服务买单。”
一场活动,折射出中国消费风尚的日新月异。
“在健康中国理念引领下,越来越多人愿意参与健身、社交活动,注重消费体验和情绪价值。”面对中国市场蓬勃发展的新型消费,该品牌负责人说。
在本届进博会上,不少企业敏锐捕捉中国消费市场新动向,通过设置相关主题展区、举办推介活动等,展示契合新消费理念的新场景——
医疗展区聚焦银发经济,集中展示康复辅助器具、适老产品、睡眠修复科技等;消费品展区首次设置宠物主题展示区,场景化呈现全球优质“宠物经济”产品……本届进博会引入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体育经济等新消费领域,导入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平台,助力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发展新型消费。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近年来,作为进博会固定举办城市的上海,把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办好进博会一体推进,着力丰富消费市场供给、提升消费能级。第八届进博会期间,上海举办“2025精品消费月暨上海迎进博消费嘉年华”活动,推出“进博首发新潮流”“精品惠购新场景”“环球美食新口味”等“申城五新”系列活动,进一步释放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
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市场稳定发展。
北京推出全球首发节,联动全市重点商圈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广东抢抓全运会消费时点,启动“粤享暖冬 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11月初启幕的“成渝双城消费节”推出多条惠民措施……一个个优质供给,衔接并激发国内新需求,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提供强大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这充分说明,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成长性高,“投资中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的共识。
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来自秘鲁的手工艺人马马尼没想到,祖祖辈辈做的羊驼毛手工制品打开中国市场后,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2018年,马马尼一家手工制作的羊驼玩偶登上首届进博会的展台。仅仅9平方米的展位上,憨态可掬、轻盈柔软的“小羊驼”引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准备了好几个月的近千只玩偶被抢购一空。
此后,“小羊驼”成了8届进博会的“全勤生”,不仅展台面积扩大4倍,相关产品还进驻中国20多个城市的商场。马马尼一家12口人,订单一年到头做不完,家里的老房子变成三层小洋房,今年还添置了两辆崭新的越野车……
进博会带给企业的是商机和前景,给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带去的是实实在在的好生活。
本届进博会首设最不发达国家专区,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扩容非洲产品专区,支持非洲建交国用足用好相关关税政策,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
厄瓜多尔红皮蕉、马来西亚榴莲、智利车厘子……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这些远隔重洋的“全球好物”,一路保鲜、漂洋过海,飞入寻常百姓家。
进博会是产品展示的舞台,也是中国宣示开放政策、彰显扩大高水平开放决心的平台。
“绿色通道”机制让品牌短时间内完成样品检验与备案;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让产品顺利入驻国内电商平台;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产品专利图样注册提供便利……通过进博会,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头回客”变“回头客”。德国一家制药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得益于中国新药审评审批加速,去年在进博会上展示的创新药,今年夏天已在中国获批。
今年首次设立的“跨境电商优选平台”,正是助力“展品变商品”快速落地的创新实践。此前,国外一些中小企业因市场信息不对称、渠道建设成本高、合规流程复杂而徘徊在中国市场外。该平台聚焦这些痛点,提供从市场准入咨询、数字营销、跨境物流到渠道落地的全套解决方案,帮助海外品牌在中国扎根。
从“走进来”到“卖出去”,从“试一试”到“扎下根”,进博会为全球中小企业涌入中国蓝海开辟新航道,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清零”;新增多国人员来华免签……中国大市场,正成为世界发展的大机遇。
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