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述评:“大湾鸡”何以赢得青睐
■中国军网记者张晓君 王元森
自全运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迅速走红。虽然灵感来源于“中华白海豚”,但一粉一白的配色,像极了广东经典菜品“白切鸡”和“豉油鸡”。于是热衷于“搞事”的网友们给它俩起了“自带岭南烟火气”的昵称——“大湾鸡”。

这几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大湾鸡”都在实力圈粉,生动演绎一“鸡”难求!据报道,有几家全运会线上特许零售店在售的仅有部分挂件、钥匙扣、正品卡片等商品。负责人称:“预售都已经卖空了,之所以销售数据上不来,是因为没货了。”
行走的“显眼包”缘何成为新晋顶流?其火爆的背后,是文化认同、童真唤醒与运动快乐的同频共振。这既反映出我们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也精准契合了当下社会的情感需求。

“大湾鸡”走红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刘平云撰文详解了“喜洋洋”“乐融融”诞生记。文中他表示,吉祥物作为文化IP,具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日常符号的独特能力。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商业生命力,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大湾鸡”的设计,融合了湾区多种元素。从三色浪花“鸡冠”到港珠澳大桥轮廓再到11种色彩象征大湾区11城的巧思,可以说这个形象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具体体现。追捧“大湾鸡”的全民热情,观众对于吉祥物及周边的喜爱,本质上就是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的真情共鸣。
“大湾鸡”走红的背后,是每个人心中对童真的触动。本届全运会,吉祥物的演员都是来自武校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是在12—16岁之间。活力十足地摔跟头秒弹起、跷脚转圈、倒立蹦跳等,这群孩子让这个吉祥物充满了童真。武校负责人之一的王华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本来他们还给孩子们设计了武术动作,结果穿上皮套后施展不出来,导演索性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穿上皮套以后,他们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就是调皮好动,这样子恰恰把孩子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调皮可爱和呆萌的动作。”赛场内外,“大湾鸡”的肆意与呆萌,让观众在其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何尝不是为纷扰的成年人世界提供一场恰巧的“精神邂逅”,网友们的追捧,何尝不是在重拾儿时简单纯粹的快乐。

“大湾鸡”走红的背后,是让运动快乐起来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大湾鸡”的爆火是对传统体育赛事“严肃滤镜”的一种打破,为赛事运动注入活力。其实,体育的魅力,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武无第二”,更多的是运动带给人的欢乐与酣畅。有媒体认为,正是“指豚为鸡”的误会,制造了会心一笑,也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起这场玩梗活动。某种意义上,“大湾鸡”以百姓视角重新入场,是一场二次创作。它在不经意之间,打开了吉祥物的另一扇窗,激荡起网友深沉的幽默感。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热爱,从来不是追求“无懈可击”,而是敢于“全力以赴”,当符号融入烟火气,全民全运才能真正扎根人心,凝聚成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无论是敦厚可爱的官方“喜洋洋”“乐融融”,还是“可盐可甜”的民间“大湾鸡”。吉祥物的出圈似乎在给我们一种启示:吉祥物并非仅仅是一个图案或一种形象,它能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甚至可充当人们与全运记忆之间的情感纽带。当吉祥物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度交融,所传递的不仅是运动赋予的身心愉悦,更能使更多人从中体悟到运动的乐趣与体育精神的精髓。
(中国军网广州11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