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展望“十五五”,美好的发展蓝图,正待落地开花。
未来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时代给出的考卷,我们将如何作答?
新图景,不在别处,就在眼前;新征程,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即日起,本版推出“聚焦‘十五五’·新图景新征程”专栏,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任务,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与经验,展望发展前景,汇聚奋进力量。
枝繁叶茂向阳生
——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闻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今天的中国,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云南大理的葡萄园里,农户将购水卡在智能水表上轻轻一刷,不到一分钟,水就通过滴灌设施送到田间。
贵州遵义的智能生产车间里,每隔一分钟,就能“出炉”一部电梯的零部件。
广东珠海,市民打开微信小程序,不到一分钟,就可将单车乱停放问题反映到“珠海城市管家”平台。
“中国速度”背后,展现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跃迁:传统产业装上“智慧大脑”,破茧新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成势,前景广阔;服务业供给向新向优,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一座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加快孕育、向阳生长。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首位,体现的正是对“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高度重视。
迈向“十五五”,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笃“实”夯基、向新而进,中国经济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十一月十九日,在山东省惠民县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涂装车间,工人在涂装风电轮毂。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固本升级
“老树发新芽”
提起传统产业,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是轰鸣的机床、旋转的纺锤,还是炉火映红的工匠面庞?
如今,这般图景正被科技重新“描摹”。
江苏南京,一家钢铁企业车间生产线上,钢带以每秒13米的速度穿过轧线,230毫米厚的钢坯被轧制成1.2毫米厚的成品。工人罗克力坐在操作室里,他的面前是一块屏幕,上面不仅显示每块钢坯从入库到出厂的实景画面,还能“透视”加热炉、除磷箱内的生产情况。
“过去工人在烟熏火燎的车间劳动的场面不存在了,现在坐在空调房里动动鼠标,就能干得又快又好。”罗克力说。
这是该企业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
“千人纱,万人布”,曾是传统纺织产业的真实写照。如今,纺织产业正褪去高耗能、高污染的“旧裳”,披上向新向绿的“新装”。
今年8月,全国首款“零碳”工装面世。从外观看,它是黄色的,但其工艺,是“绿色”的——采用再生涤纶纱线和绿色印染技术,从源头节水节能;在绿色工厂中制造,比传统染厂节省超80%的水及化学品;回收后再造成为新衣,实现再生。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增加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像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正摘掉“低端落后”的帽子。
轻点鼠标,选中材质、颜色,一键生成手串设计方案;提交订单,3天后便能收到货。在浙江义乌全球数贸中心一家手工艺品店里,采购商正在体验AI手串制作。“我们用AI效果图代替实样供客户确认,订货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同时降低约30%损耗。”店主黄子轩说。
在义乌,许多店主打破传统经营模式,通过AI与实体市场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迈向“十五五”,向信息要效益、向数字要活力,通过数智化转型,传统产业期待在新赛道上获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创新育新
“幼苗长成林”
南海之滨,椰林摇曳,一道尾焰刺破天际,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腾空升起,顺利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
商业航天,新兴产业的“风口”,全球竞逐的“高地”。中国正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显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能: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试车、试验接连成功,千帆星座、GW星座等加快部署,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群”“规模化”意味着,不止步于培养几只单打独斗的“孤雁”,而要形成融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雁阵”。
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海南文昌航天城已入驻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和机构。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形成逐渐完善的产业生态。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2万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储备了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曾经积极培育的“幼苗”,渐渐长成“森林”。
“随着新兴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期,未来产业进入快速突破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徐建伟说。
“今天心情很好……”今年3月,一名丧失大部分语言功能的67岁渐冻症患者通过植入“北脑一号”脑机接口,成功把神经信号传输到外部解码设备,实现“开口说话”。
未来已来。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已在医疗辅助沟通、神经康复等方面服务特定人群,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除了脑机接口,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众多未来产业,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加快场景落地,并实现商业化部署。
从今年初的一支秧歌舞开始,围绕人形机器人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4月,来自北京经开区的天工Ultra机器人夺得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同样不容小觑,目前销售订单逾2000台,合同金额上亿元。
壮大未来产业,既是一场时不我待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很多未来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孵化风险高,这就有赖于投资的坚定。
广州市政府组建规模100亿元的广州天使母基金,相继与62家单位建立合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北京市大兴区联合社会资本组建规模4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向生命健康、氢能等前沿领域……各地以“长跑”之姿,不断加快创新育新的脚步。
扩能提质
“沃土结硕果”
一早,辽宁沈阳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车工马长好快步走进车间。他来到工位,轻触屏幕,从企业自主设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上,一键“领取”当天的任务。
“以前加工叶轮,是班组长派活。现在直接从系统里领活,具体要求一目了然。”从事叶轮精加工20多年,马长好对如今的工作流程赞不绝口。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平台实现对人、机、料等全要素线上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2.9%。
近年来,以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实现深度融合。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
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宣布,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扩能,预示着更多更好的服务选择;提质,意味着服务供给将更扎实、更有效。
浙江杭州西湖区一家超市里,顾客郭女士把一包零食放在购物车上安装的摄像头前一扫,“嘀”的一声就能看到商品价格,然后自助结账。如果购买的商品有优惠,超市会通过小程序推送优惠券,在结账时自动抵扣。“边购物、边领券、边结算,太方便了。”郭女士说。
这样的购物场景,正在全国的大型商超推广,成为企业强化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也让线下门店升级为“体验高地”,有力拉动消费增长。据测算,使用智能购物车后,该超市客单价平均提升20%左右。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正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线上医疗提供远程会诊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线教育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实现因材施教;远程办公节省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服务业“上云、用数、赋智”,通过“数字活水”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发展能级。
“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14.2%,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7.5%上升至8%,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9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体育服务专题展区内的一台乒乓球桌前人头攒动。随着乒乓球被反复击打,一旁屏幕上清晰显示球的运行轨迹、过网高度、转速等数据。
支撑这个场景的,是一家企业研发的“乒乓球回放评审系统”。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采用高精度乒乓球检测和跟踪算法,对球的轨迹和落点进行分析,为多项国际乒乓球赛事提供裁判服务。“我们的技术服务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负责人说。
智能化服务产品不断“上新”,运输服务成为服务出口规模最大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前沿技术应用,文旅服务带动“中国游”“中国购”……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的沃土上,“中国服务”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