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拄着一根拐杖登上武夷山之巅,倚马长望。只见白雪皑皑的山道上,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红军队伍逶迤不绝,很是壮观
曾经在红四军中发生尖锐冲突和思想对立的一场争论,最终在古田烟消云散,完全化解。
1929年隆冬的飞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悄悄唤醒了彩眉岭的大山回音和古田山坳的呢喃春语。古田会议的胜利凯歌,奏响了1930年元旦序曲。曙光初露,照耀在曙光小学的青砖灰瓦上,照耀在曙光小学左侧宽阔草坪上联欢游艺的数千军民的笑靥上!
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是红四军的一件大喜事,又何尝不是全国红军的一件大喜事呢?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如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出中国革命的希望绿洲。决议上报中央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手捧着决议,欣喜异常地说:“对!我们的军队就应该这样办!”
就在大家兴高采烈、群情振奋之际,时任红四军前委委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却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写了一封新年贺信,流露出心中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的估计。
新年的第5天,毛泽东在古田赖坊“协成店”简陋的小屋里,提笔给林彪写了一封7000多字的长信,后来公开发表时取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中,毛泽东深刻批判了红军中一部分同志的悲观思想,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以一个诗人的慷慨豪迈,热情洋溢地发出如诗般优美的激情咏叹,信心满怀地描摹仿佛触手可及的中国革命高潮的必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是古田会议的核心思想和伟大创造。
或许在当时,几乎还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古田会议决议对人民军队建设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但毛泽东却有一种预感,这次看似波澜不惊的会议,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古田会议结束后的第八天,他向中央报告说,“大会决议及中央指示,即在理论上克服各种倾向,一一执行的问题,当待今后的督促与奋斗。此一月的光阴易过,红军在表面中在于政局没有惊人的斗争,但于今后斗争,却建立了基础”。短短几句话,昭示了古田会议深远的意义。
1930年1月初,国民党军对朱毛红军及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会剿”开始实施。为了打破“会剿”,红四军决定由古田转向赣南,再一次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打破一面找出路。这一次行动获得了成功,喧嚣一时的“会剿”黯然收场。
时值隆冬,赣水闽山皆苍茫。冰雪连天,山路湿滑,行路十分困难,可毛泽东率领的队伍士气高昂。官兵们一个拉一个,援引过大山,四处飞扬着革命的歌声和劳动的号子。老百姓们从家里搬来稻草、谷糠,铺垫在路上,帮助红军顺利通过。
毛泽东拄着一根拐杖登上武夷山之巅,倚马长望。只见白雪皑皑的山道上,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红军队伍逶迤不绝,很是壮观!他心潮澎湃,诗兴勃发,口中呼出的热气中,吟成一首新的词章:“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月下旬,毛泽东与朱德各自率领的部队在江西广昌东韶会师。在古田会议的光芒照耀下,朱毛红军的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85年的时光已然飘逝。然而,古田会议的精神光辉却依然光芒万丈。这光芒,辉映出历史和昨天,亦烛照着现实和未来!
(本文作者为古田会议纪念馆原馆长、福建省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