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康哲
2015-06-14 10:00

我们靠什么挺直腰杆

■田之章

沪风带血,秋雨落肉。淞沪会战,无疑是一曲悲壮的史诗。这史诗,用生命谱写,靠血肉铸成。

“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在《告上海人民书》中,以浓烈的感情、沉郁的笔调,褒扬了守沪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战事甫起,《大公报》社评即指出:“这一战,中国必胜,但附有条件,必须力用够,苦吃够,断无便宜的胜。”淞沪会战,作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场会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之所以要“苦吃够”,除了日本蓄意灭亡中国、不肯轻易罢手,还由于这场战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的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将近中国的5倍。日本在开战之初,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仅以空军为例,中国空军仅有战斗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一共600架,而日本空军则拥有飞机2700多架。

国弱启衅,落后挨打。近代以来的中国,悲剧一幕接着一幕,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力军力落在别人后面了。尤其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勃兴之际,东方的日本抓住机遇,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而古老的中国却一错再错、坐失良机,仍然是吴下阿蒙。鸦片战争败北,林则徐痛定思痛,深知船炮之不如人,痛言“此物置之不讲,真令韩岳束手”。明治维新前,李鸿章已敏锐地感觉到,日本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较量,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国力与军力的强弱与大小。抗日战争打响,日本人之所以敢滥施淫威,叫嚣3个月灭亡中国,徒以中国之弱也。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25万余人。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我损失兵力近60万人。空前惨烈的抗战,令人为血肉拼搏感动,更为军力落后悲恸!

精神的应战,可以抵物质上的许多缺憾;但战争是用武器的,只凭精神,不能抵大炮。早在甲午战前,日本使节森有礼曾蛮横地说:“和约没有用处,国家举事,只看谁强!”全面抗战胜利后,一位国际友人谆谆告诫我们:中国大害在弱之一字;国家譬之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中国如愿真心与日本和好,不在条约而在自强,盖条约可不照办,自强则不敢生心矣。药石之言,不可须臾怠忽!

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强军之路上。军力强、能打仗,才能真正挺直腰杆、抵御外侮,捍卫国家安全与主权,有效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