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缅怀先烈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本报特约通讯员 魏红光责任编辑:刘航
2016-04-04 02:01

祭奠热下的冷思考

3月31日晚,笔者打开一个名为“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链接,在这个由中央网信办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为英烈虚拟献花平台,人们踊跃献花。截至晚上10时20分,平台共有1726万人为英烈献花,有7万人为英烈留言。某网站编辑将这条信息分享在朋友圈,可当笔者将问题“说一位你崇敬的先烈,讲述他的生平”抛给他时,得到的只是“黄继光,用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的零星回答。

笔者不禁产生疑惑,轰轰烈烈的烈士纪念热潮下,人们对英烈的事迹生平究竟有多少了解?尤其是当下足不出户的网上祭奠方式,效果几何?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路人。

结果显示,20人均不同程度参与过烈士纪念活动,但除少数人是自发前往祭奠缅怀外,大部分人表示是单位组织。面对“说出烈士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具体时间”时,只有2人的回答准确无误。谈起最熟悉的烈士,除1人回答叶挺以外,其他人的答案基本跑不出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这几名烈士的范围,当笔者追问烈士的生平时,大多数人只能说出大概情况,具体的并不了解。

笔者不禁想起此前媒体报道的几件尴尬事:防空警报拉响却遭到民众投诉扰民;小学生不了解国家边防线、海防线长度;烈士墓旁建商铺。这些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仍须下大功夫。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缅怀先烈呢?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宣传部部长王学伟认为,政府部门要改进国防教育形式,将遥远战争年代的英烈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缩短人们和英烈的距离感。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负责人张奇元认为,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立足英烈事迹,探索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尤其要突破节假日的局限,重视做好平时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红色情景剧的制作方,张奇元认为互联网缅怀方式要从技术上下功夫,努力使网上祭奠也有仪式感、庄重感,“停留在献花层面还不够”。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馆长霍进学告诉笔者:“作为传统缅怀方式,革命纪念馆要想方设法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英烈事迹,从一个节点延伸下去,让观众从一个历史故事了解到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家庭背景,从而深化观众的爱国情怀。”

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认为,国民教育的精髓在于自我教育,只有当人们自发行动起来,自觉为传承先烈遗志做点什么的时候,延续历史记忆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激励更多人前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