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述评:永恒的血脉 永远的长征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周奔 欧灿 毛俊 张磊峰责任编辑:张硕
2016-10-24 04:10

胜战基因提气

——军旅多艰险,行伍少安闲,铸就血性锋刃才能跻身世界一流

如果把漫漫长征路比作一条飞扬的红飘带,那么湘江战役则是一个沉重的结。

面对重重封锁,红军将士何以杀出血路、绝处逢生?镌刻在湘江战役纪念馆大厅墙壁上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12个大字,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余人,到长征结束仅保留下5.7万余人。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长征,以极端残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淬炼红军将士的灵魂、意志与胆魄。

血性赢得胜利,牺牲换来和平。从岁月的烽烟中走来,我军成长壮大之路,由无数将士的血肉之躯铺就。这条路充满英雄气概,这条路始终闪耀着血色荣光。

而今,人民军队踏上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这条路不会顺顺当当,难免崎岖坎坷。一个胜战之问令人警醒: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还有没有当年红军那股血性胆气,还能不能续写战无不胜的光辉历史?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反复告诫,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

当年,红军将士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满腔热血写就“20世纪人类的壮丽史诗”。今天,要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这一代军人仍需像先辈那样,突破种种有形无形的“封锁线”,为强军兴军杀出一条“血路”。

迈步新长征,一场场“头脑风暴”席卷全军。上至领导机关、下到基层班排,人人向“和平兵”“太平官”观念宣战,向“训为看、演为看”的花架子假把式问责,使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军队各项建设中真正立起来、落到位,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的导向鲜明树立。

迈步新长征,一次次“沙场论剑”加钢淬火。纵观三军演兵场,陆军跨区基地化训练、海军远海训练、空军自由空战训练、火箭军全型号导弹发射、武警部队应急反恐演练磨砺利剑,一大批高风险、重难点训练课目取得重大突破,广大官兵在最复杂、最恶劣的环境中挑战极限,锤炼打赢本领。

迈步新长征,一个个“铁血战士”挺立潮头。从“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到“金头盔”飞行员蒋佳冀;从新一代“蓝军”旅长满广志到“砺剑尖兵”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这些逢敌敢亮剑的“刀尖子”,带动官兵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融入血脉。

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

红军的胜战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它是穿越时空的光芒,映照我们前进的征途;作为一种力量,它是攻坚克难的法宝,激荡我们奋斗的热血。

1934年12月,29岁的红军师长陈树湘倒下了,他重伤被俘誓死不降,从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血染湘江。 

2016年4月,29岁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倒下了,他为了挽救战鹰,在生死瞬间放弃跳伞自救的最佳时机,以身殉职,魂归海天。

国为重,己为轻,生死只在一念间。90后士兵刘景泰以生命抗击滔滔浊浪,24名天津消防官兵面对冲天烈焰上演“最美逆行”,蓝盔勇士申亮亮、李磊、杨树鹏将热血挥洒在维和战场……新一代革命军人身上透出的那股英雄气,与80多年前那支远征的队伍一脉相承、血气相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