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炜 朱 磊 董丝雨 宋静思 责任编辑:杨帆
2018-10-06 07:13:17

(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十二 · 宁夏闽宁镇篇)

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

人民日报记者 张 炜 朱 磊 董丝雨 宋静思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红瓦白墙,绿树成荫,农家小楼鳞次栉比,田间地头笑语欢声。

“都是因为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原隆村村民海国宝感慨万千。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编者注),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闽宁镇,听当地干部群众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巨大变化。

“他太了解我们最需要什么了”

“那天早上10点多,看到总书记来,感觉就像做梦。”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海国宝仍然难抑激动,“感谢的话千言万语,一下子却不知从何说起!”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考察,到海国宝家中看望,与村民代表座谈。

“总书记先问我厨房在哪,说想去看看。”海国宝回忆,“他走进厨房,先拧开水龙头看了看,又走到灶台边,问锅里炒的什么菜,说闻上去香得很。”

“我们这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总书记一来就先拧水龙头,他太了解我们最需要什么了!”海国宝十分感慨。

“吊庄”搬来闽宁镇前,海国宝一家住在固原市原州区上青石村,山大沟深,常年缺水,只能等雨耕种,小麦亩产不到150公斤。搬进新家,海国宝第一件事就是去拧水龙头,看到有水,心里便有了底。现在,海国宝家还装上了净水器。

除了水,海国宝的另一个“心病”是娃娃上学。

“过去娃娃上学路远,一般八九岁才上学。从山里搬出来,也是想让娃娃们有好的教育,不能再吃没文化的苦。”海国宝说,到了这儿,娃娃们上学都在村口,几分钟就走到了。

2002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出席闽宁协作第六次联席会议,启动实施“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2008年春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宁夏考察,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兴办更多的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儿童重回校园。

“总书记是真心牵挂咱老百姓的生活。他一路都在问我们的收入、就医、孩子上学以及村里基础设施等情况。”县里同志深情回忆。

“他抓的工作件件得人心”

“总书记得知1997年闽宁村刚开工建设我就来了,便让我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我给他说了一段顺口溜: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时任“闽宁村”支书的谢兴昌清晰记得两年前和习近平总书记交流的情形。

那天上午,在海国宝家客厅,总书记和村民代表们围坐一起拉家常。总书记深情回忆:1997年那次到宁夏,他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心里受到很大冲击。看了以后,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他下决心推动福建与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那次考察中,我们都感到,他抓的工作件件得人心。”县里同志说,一是“坡改梯”,增加耕地面积;二是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工成饲料卖给东部地区用来饲养鳗鱼,带动人均增收200元左右;三是抓井窖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情,就是部署推动“移民吊庄”工程,把西海固一带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习近平亲自将永宁县的生态移民点命名为“闽宁村”,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

“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习近平坚定地说。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

“正是这封贺信,坚定了我搬出山沟沟的决心。”谢兴昌说,“搬到这里20多年,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