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从南京到莫斯科,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
新华社记者赵嫣 刘恺 陆华东
“谢谢你终于找到了我!”4月30日傍晚,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暖黄色灯光下,阿列克谢·奥列霍夫在一本红色的烈士亲属联络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本烈士亲属联络簿,来自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由新华社记者带到了莫斯科。
这是一场南京和莫斯科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缅怀英烈的追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社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曾支援中国抗战的苏联老战士,其中辗转联系到阿列克谢,了解到他多年来一直在搜寻伯祖父、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飞行员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在中国抗战的事迹,开始帮助他在南昌、南京等地寻找线索,并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取得了联系。
“我们也在找他!英烈碑上共刻有236名苏联英烈,而阿列克谢是我们现在找到的第二名英烈亲属。”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告诉记者,“这一刻,我等了很多年。”
4月下旬,阿列克谢接到了来自缪磊的电话。“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关于伯祖父的信息,接到来自南京的电话,我很激动!”阿列克谢说。交谈中,阿列克谢得知,纪念馆将给他送去一份烈士亲属联络簿,方便同烈士后代取得并保持联络,记录更多烈士故事。
上世纪30年代,为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先后参加了援华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的蓝天上与侵略者殊死搏斗,其中200多人壮烈牺牲。阿列克谢的伯祖父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字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英烈碑之上。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自去年起积极展开“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希望通过设立烈士亲属联络簿等方式,寻找更多为中国抗战胜利英勇捐躯的英烈后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珍视、铭记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和血与火凝成的友谊。联络簿由纪念馆和烈士亲属各持一份,互赠寄语。
缪磊告诉记者:“我们查阅了现有的中文和俄文材料,还没有找到更多关于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在华战斗经历的记载。”在联络簿上,“战斗经历”的一页仍是空白。“希望接下来亚历山大的亲人能把这里填满。”缪磊说。
缪磊曾在俄罗斯留学,二十年来一直从事苏联航空英烈资料的整理、展示工作。在交给阿列克谢的烈士亲属联络簿上,缪磊用俄语写下这样一句话:“我多年前曾学习俄语,如今很多词汇都记不清了,但始终清晰地记着一个词——‘英雄’。”他期盼着今后能找到更多像阿列克谢一样的英烈亲属,共同努力让更多航空英烈的事迹“走”出尘封的历史。
在阿列克谢的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收藏着家族资料的珍贵木箱。箱中有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面容俊朗、神色刚毅的青年,或身着军装,或着飞行员装,与自己的新婚妻子、父母、弟弟和妹妹坐在一起。这正是阿列克谢的伯祖父亚历山大·奥列霍夫。亚历山大曾在俄西南部的布良斯克市求学,随后进入布良斯克第61战斗机中队。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亚历山大报名加入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前往中国参加抗战。
关于伯祖父在中国的经历,阿列克谢起初了解得不多。十几年来,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书籍,发现了更多关于伯祖父事迹的历史记录。亚历山大·卡利亚金所著《沿着陌生的道路》一书提到苏联飞行员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在援助中国时牺牲。阿纳托利·杰明所著《伟大邻邦的航空纪事》一书记载了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参加的南昌空战的详细战略部署。
根据他多方搜集的信息,1938年1月9日,日军18架轰炸机和21架战斗机向南昌发起空袭,中苏飞行员驾机应战。经过激烈交战,一架日军轰炸机被击落。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在那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被苏联军方追授红旗勋章。
阿列克谢从俄方获得的资料中查到,亚历山大·奥列霍夫被安葬于江西南昌市郊。他还得知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可能有更多资料”。为此,他2012年专程前往南京。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他与刻在英烈碑上的亚历山大·奥列霍夫名字合影,将从故乡背去的泥土洒在英烈碑前,又从南京带回一捧黄土。
回忆起那次中国之行,阿列克谢说:“很遗憾,我当时没有机会认识缪磊,也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
13年前的遗憾,如今正在双向奔赴中得到弥补。“中国在我的亲人牺牲后始终记着他、守护着他,这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阿列克谢告诉记者。
80多年前,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样是“双向奔赴”。苏联人民给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宝贵的支持,而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艰苦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国的英勇行列中。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不时有参观者在“英雄并肩 共铸不朽”的历史展板前驻足、阅读、凝思。在南昌、在武汉,在中国多个抗战博物馆,这段中苏并肩奋战的历史被人们永久铭记。中俄两国正携手让这份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友谊代代相传。
“我从未想过自己与中国会有如此深厚的连结。”阿列克谢说。在他看来,对这段历史的追寻和铭记,仿佛一条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情感纽带,“将我的家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将俄中两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阿列克谢告诉记者,他决定要将珍贵的老照片、书籍、资料等赠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我们必须记住这段共同经历的难忘历史,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并将记忆代代相传。”
“希望这成为我们长久友谊和合作的开始。希望我们很快就能见面。”在交给馆方的烈士亲属联络簿上,阿列克谢写道。
联络簿将由新华社记者带回中国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留存在那片援华苏联英烈舍身战斗的大地。
(新华社莫斯科/南京5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