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2”到“6679”,“刘老庄连”擎旗自有后来人
■中国军网记者 魏薇 通讯员 张存伟 屈凯明
“向右——看!”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声铿锵的口令划破长空。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副连长、擎旗手王宸一目光如炬,执旗挺立。一股滚烫的热流从他心底奔涌而上,直冲眼眶。
他手中紧握的,是“刘老庄连”的战旗——一面曾在战火纷飞中浸透英雄鲜血的旗帜。
如今,它沐浴着新时代的荣光,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2025年9月3日,“刘老庄连”战旗作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战旗之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新华社记者刘勇贞 摄
燃旺精神熔炉:在历史回响中铸就忠诚担当
时间回到1943年3月18日,淮北平原,硝烟弥漫。
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从拂晓血战至黄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乡亲们含泪掩埋烈士,又送82名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连队并命名“刘老庄连”——这支为了人民全员牺牲、又依靠人民涅槃新生的英雄连队,旗帜再次高高飘扬。
80多年过去,钢铁信念从未褪色。
在“刘老庄连”的荣誉室内,几件文物默默诉说着一段感天动地的历史:一杆在白刃战中捅弯的步枪枪管,几段烧焦的护木和砸断的枪托。
对于连史讲解员、中士张宇航而言,它们不仅是陈列的展品,更是每次讲述都会让他和战友们为之振奋的精神火种。
2021年,刚入伍的张宇航就听说旅里有个英模单位“刘老庄连”。“先进连队标准高、要求严。”下连之初,他心里满是忐忑。
然而,义务兵服役期满时,这个曾经想着“熬两年就退伍”的兵,第一个递交留队申请。而今,张宇航已经成长为连队的训练尖子和理论骨干,被旅表彰为“四有”优秀士兵。
是什么让他发生如此转变?
“进了‘刘老庄连’,就像踏进了一条奔涌的河!”张宇航坦言,一开始是被连队那股劲儿推着走,后来慢慢自己发力,现在带着战友一起冲。
这股劲儿从何而来?连队官兵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缘由——
新兵聆听战旗的故事。解放军报记者栾铖 摄
新兵下连第一件事是走进连队荣誉室,参观红色文物;第一堂课是聆听“八十二勇士”血战刘老庄的故事;学的第一首歌是连歌,看的第一部影片是《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每天晚点名齐唱连歌、高喊连魂;每季度动态更新荣誉簿;每年评选“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训练场上,干部骨干第一个上、第一个投、第一个考;公差勤务、站哨帮厨,干部战士一个标准;遇到脏活累活,党员站前排、骨干带头干。
连队政治指导员戴天骄常说:“我们‘刘老庄连’就像一个大熔炉,进门一块铁,出炉硬如钢。”
这座熔炉的能量,不仅锻造了个体,更凝聚了集体。
2023年夏天,华北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当时,“刘老庄连”大部分官兵正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留守的26人中,大多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得知上级因“任务险重”没有将他们列入首批救援队伍,官兵们仍连夜准备救援器材,打好背囊,写下请战书,按上26枚红手印:“我们‘刘老庄连’全体官兵誓死要上抗洪一线。”
获准驰援后,这群年轻战士立刻奔赴灾区投入抢险,搬运沙袋、填堵决口、涉水打桩,不分昼夜高强度作业,脖颈晒脱了皮,迷彩服结成泥壳,脚底磨出血泡,却始终没有一人退后半步。连续奋战多天,圆满完成任务。
临行前,他们将借宿学校打扫干净,桌椅摆放整齐,在教室黑板上,为同学们深情写下:“你们只管好好学习,我们负责保家卫国。”
远在万里之外的维和营地,连长朱明朝接到过两次连队打来的电话:一次是战士们奔赴灾区的集体请战,一次是从抗洪大堤传回的捷报。“电话那头,那帮小子七嘴八舌地说‘任务完成了’,虽然嗓子都累哑了,但那个兴奋劲儿,隔着万里都能感受到。”朱明朝说着,眼圈红了,“虽然他们来连队时间不长,但已经长出了‘刘老庄连’的骨头。”
这份印着26个红手印的请战书,如今就珍藏在连队荣誉室,与先烈的遗物并肩陈列。它们跨越时空,共同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续写英雄荣光:在加钢淬火中磨砺胜战刀锋
在“刘老庄连”的花名册上,每个名字前都有一个特殊的数字。它不是冰冷的序号,而是融入军人生命的精神代码,是英雄传人的身份印记,更是一份需要终身践行的荣光承诺。
“我是‘刘老庄连’英雄传人,我的战斗编号是6679。我将发扬连魂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今年7月,在连队战斗编号授予仪式上,新兵董洪运面向战旗,庄严宣誓。
他明白,这组数字承载着历史的重量——1943年刘老庄战斗结束后,连队重建,官兵们决定从“第83号”起续写花名册,让英雄血脉永不断绝。
“只有为连旗增光的义务,没有给连旗抹黑的权利。”这句话从入连第一天起就刻在了连队每名官兵心里。董洪运更是憋着一股劲,“我的战斗编号是全连最大的数字,说明我是最新的兵,但新绝不等于弱。”
为了真正撑起这个编号,董洪运把自己“钉”在训练场。体能训练,他穿上沙背心负重练习,瞄着连队“龙虎榜”上的纪录咬牙逼近;装备操作,他对照规程不断磨合,摸索出提升效率的实用技巧。
在汗水浇灌的日子里,董洪运的训练成绩稳步提升,首次考核就拿下总评“优秀”——而这,仅仅是他迈出“6679”的第一步。作为荣誉集体的一员,董洪运明白,全面过硬才称得上是“刘老庄连”的兵。
训练争第一、比武夺红旗,在“刘老庄连”,人人都在为荣誉传承而战。
2022年,连队班长洪何亮参加旅狙击集训。步兵专业出身的他,面对清一色的侦察专业尖子,第一次摸底考核成绩垫底。想在短短三周内实现逆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倔强的老兵和自己较上了劲。练据枪,他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汗水顺着脸往下滴,枪管上的弹壳从一个垒到三个,完成一天训练,胳膊抖得握不住筷子;练专注,他蒙上眼睛,凭感觉用针尖穿米粒,手指头扎破了就缠上胶布接着练,吃饭排队嘴里还背着参数;练稳定,他专挑冲完四百米、心率最快的那一刻出枪瞄准。最终,他硬是靠实力拿下集训第一,被连队评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今年4月,“刘老庄连”又迎来了洪班长的另一桩喜事——一对双胞胎儿子平安出生。他第一时间把照片发在朋友圈,战友们纷纷留言:“好好培养俩‘小勇士’,将来咱连队的编号,等着他们来接续!”
“每年评选‘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就是要让英雄血脉可见、可感、可传承。”戴天骄说,只有成为尖刀上的刀尖,才有资格将自己的战斗编号与“八十二勇士”传人画上等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刘老庄人,二级上士杨永杰更加珍视这份荣誉。每次休假回家,乡亲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在英雄连队干得咋样?没给咱老家丢人吧?”
入伍以来,他屡次登上军事训练“龙虎榜”,但一次比武失利,却让他彻夜难眠。“刘老庄籍的兵输了”这个念头如同夜色一样沉重。他独自走进荣誉室,借着微光,看着老连旗良久未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闯关夺隘的底气。”
很快,战友们就发现杨永杰有了新变化。训练场上,他不再单纯追求碾压式的胜利,而是专注于“战场生存”和“极限反杀”。他苦练单手构筑掩体,每次筋疲力尽时,心里就铆着一股劲,“如果实战中我一只手受伤,难道就坐以待毙吗?”最近,他又在琢磨怎么在极端环境下提高出枪速度。驱使他前进的不再是对失败的恐惧,而是“绝境也要杀出血路”的必胜信念。
“从刘老庄走来,更要为刘老庄争光!”杨永杰说,82年来,共有170名刘老庄籍战士在这支英雄连队服役,大多数人都成长为训练骨干,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连队的荣誉史册里。
“刘老庄连”开展仪式教育,激励官兵奋斗强军。解放军报记者栾铖 摄
瞄准未来战场:在转型攻坚中锻造合成精兵
“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还有0日。”
在“刘老庄连”营房门前的电子显示屏上,一条标语格外醒目。
和全军许多英模连队一样,他们也曾经历转型之痛。如何续写英模连队荣光,打赢下一场战争?是官兵亟须作答的时代考题。
几年前的一场实兵演习,上级为连队配属了侦察、电抗、工兵等多支力量。然而,这场预期中的“强强联合”却“痛点”频现,因协同不畅,转型不久的“刘老庄连”险尝败绩。
“体系练兵的时代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复盘会上,时任连长邢光超的发问刺痛了所有人。官兵们深刻反思:单兵再强,若无法融入体系,终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孤岛”。
连队党支部率先达成共识:在合成营的“大棋盘”上,不仅要当好“棋子”,还要具备“棋手”思维。
“换脑”成为第一步。邢光超的突击背包里,多了一份不断更新的“火力计划”。他带着连队干部骨干走进炮兵分队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口令、射表开始学起。
连队官兵也到工兵、电抗等兄弟单位跟训见学,一步一动夯实协同基础。通过反复演练,他们摸索出一套适合步兵分队的火力呼叫规范,在后续演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训练间隙,官兵进行复盘总结。解放军报记者栾铖 摄
2022年,现任连长朱明朝接过了转型的接力棒。他带领连队利用体系演习、合成训练的机会,接续蹚开“开门练兵、跨界协同”的新路子。
“过去觉得步兵能冲能打就是王道,现在一个班要能协同炮兵火力、能呼叫空中支援,必须成为一个精干多能的作战节点。”朱明朝感慨道。
转型成果在近期演习中经受住了检验。面对蓝军电磁干扰、无人机袭扰、道路被毁等多重特情,连队官兵见招拆招,迅速实施反制,调集道路抢修分队顺利脱困,采取有人无人协同进攻破除一道道障碍。硝烟散去,一条开阔的通路被成功打开。
然而置身合成转型浪潮,官兵们还要应对更多未知的挑战。“一招鲜”再也无法“吃遍天”,战场呼唤的是“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连队为每名官兵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将训练成绩曲线图挂在“研战角”精细分析,动态调整训练计划。自那时起,和其他专业力量绑在一起训,和友邻分队捆在一起练,成为这支老牌英模连队的新传统。
一次战术演练,班长洪何亮在两名战友“阵亡”后,一人顶替两个战位继续战斗,成功端掉“敌”多个火力点。连长朱明朝介绍,这得益于他经历过4个不同专业岗位的锤炼。
如今,连队干部人人精通驾驶、通信、射击,超七成的军士都像洪何亮一样,不断拓宽能力边界,成长为适应战场环境的“多面手”。
今年上半年,连队主动请缨担任某试点建设任务,全连官兵全身心投入有人无人协同战法的研练中。
跨界,需要敢于清零的勇气。面对全新的无人平台武器装备,从军15年、换过5次岗位的一级上士朱二帅,再一次从零开始!
为尽快掌握无人平台武器装备操作,他将说明书、示范规程和装备进行“三线对照”,逐一验证关键环节;追着厂家工程师分解组装,对每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都刨根问底,从“门外汉”一步步练成了“专业通”。
集训归来,朱二帅作为训练尖子被纳入教练员队伍。白天,他扎在训练场,手把手示范、面对面讲解,带领队员摸透装备“脾性”;晚上,他和大家围坐在学习室复盘实战案例,抠细节、解难题,推动训练成果向实战能力转化。在像他一样的教练员带动下,连队官兵基本掌握无人平台武器装备操作方法,载员全部顺利通过考核。
“刘老庄连”官兵进行协同作战演练。张飞 摄
当好转型攻坚的“破风者”,才能成为未来战场的“驭风者”。前不久,一场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演练有序展开:“刘老庄连”指挥控制无人平台武器装备快速穿插,装甲步兵战车协同推进,融合编队立体突击,开辟通路、冲击突破、搜剿夺控,一系列行动干净利落。这支从历史烽火中走来的英雄连队,正在新质力量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制胜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