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75年前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辞别了挚爱
唱着豪迈嘹亮的军歌
义无反顾地离开
心中热爱的故土
只为——
保家卫国

1951年
18岁的花季少女朱锦翔
在上海认识了
22岁的空军飞行员鹿鸣坤
两颗年轻的心很快越靠越近
他们开始相知相恋
正当两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
鹿鸣坤入朝参战
奉命奔赴中朝边境的
大孤山野战机场
朱锦翔也毅然决然地
递交了参战申请
被批准成为飞行部队供应大队的会计

朱锦翔(左,1951年摄于上海机场)与鹿鸣坤(右,鹿鸣坤送给朱锦翔的纪念照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
朱锦翔和鹿鸣坤
一有时间就会给对方写信
鹿鸣坤饱满的战斗劲头
深深感染着朱锦翔
“这次我们都去锻炼
你是在战争环境锻炼
我是在空战当中锻炼
你望我当英雄
我望你争取早日入党称模范”
他也曾细心叮嘱锦翔
“还要准备和寒天作斗争
要把被子做厚一点
买几双粗线袜子”

鹿鸣坤烈士的笔记纸和家信。来源: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空军的力量相对薄弱
但面对战争
没有人退缩
每隔一段时间
前方就会有飞行员牺牲的消息传来
这让朱锦翔非常担心
他们在相互的通信中
也经常谈到“生死”的话题
“锦翔
我们相距太远啦
要是战场上死不了
能回见
死了就算了
……”

鹿鸣坤墓。
1951年12月
鹿鸣坤
在一次空战中壮烈牺牲
年仅22岁
鹿鸣坤牺牲后
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图囊
在那里面
有一张她的照片

年轻时的朱锦翔(照片摄于1951年)。来源:解放日报
后来
朱锦翔考取了北京大学新闻系
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
当过记者
也做过兰州大学副教授
1956年夏天
朱锦翔从哈尔滨实习返回北京的途中
特地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鹿鸣坤烈士墓前
看到墓碑上熟悉的名字
朱锦翔再也抑制不住悲伤
在阴阳两隔的恋人面前放声大哭
……
朱锦翔说
虽然他们的初恋
从没有说出一个“爱”字
但心中的牵挂与思念
一直珍藏至今

年过古稀的祝江波
从出生起
她就从没见过父亲
母亲刘澄告诉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新婚不久的父母二人瞒着家人
毅然决然奔赴战场

志愿军烈士祝志敏的照片和使用过的手帕。姚振峰 摄
战场上
父亲祝志敏负责前线物资的运送保障
母亲刘澄则成为战火中的一名女军医
因怀有身孕
母亲刘澄先行回国
分别时
祝志敏将随身用的手帕送给妻子
刘澄则对丈夫说
“我等着你”
谁也没有想到
这一别竟是永诀
回国不久
刘澄就接到祝志敏在前线牺牲的消息
那一年,他才29岁
遗骨葬在朝鲜
长眠于那片异国的土地
翌年年初
他们的女儿祝江波出生
临别时送给妻子的那块
国家慰问团赠送的手帕
成了祝志敏烈士
留给亲人最后的纪念和最深的眷恋
祝江波告诉记者
父亲用过的这块手帕
一直被母亲带在身边
有一次
她看到手帕上的污渍想洗一洗
却被母亲制止
“不要洗,那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17年
时年65岁的祝江波
走进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面对一片墓地
她不知道哪一座埋着的是自己的父亲
于是怀里揣着手帕对着坟墓挨个磕头
她说
“从小到大没喊过一次爸爸
那天我一直喊‘爸爸’‘爸爸’
……”

曹玉海
第38军“钢铁营长”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参军7年7次立功
5次负伤
获得过5枚“勇敢”奖章
突破长江防线的时候
身负重伤的曹玉海留在武汉养伤
就在这时
照顾他的护士
爱上了这位浑身战伤的英雄

曹玉海。来源:共青团中央
1950年6月
朝鲜战争爆发
当时的曹玉海
已经开始与恋人谈婚论嫁
从小就是孤儿的他
比别人更加渴望家的温暖
然而
当新生的共和国面临战争危险之际
曹玉海毅然和未婚妻诀别
奔赴朝鲜战场
“我不是不需要幸福
可是为了和平
我就要去打仗了”
面对未婚妻的不舍
他答应打完仗后再团聚
然而
未婚妻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归来
战场上
他带队多次击退美军进攻
在与敌人贴身肉搏时连中两弹
以冲锋的姿势
向前扑倒在地
年仅28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嘱托战友
转告他的心上人
让她忘了自己
开始新的生活

来源:CCTV国家记忆
清理曹玉海遗物时
战友们发现了一封书信
和一对绣着
“永不变心”四个字的枕套
信
是远在武汉的未婚妻写的
姑娘写到
我要等待,等待
等着您胜利回来
我为您绣了一对枕头
请带着它
就像我在您身边一样
……

1950年10月初
当毛岸英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
即将开赴朝鲜时
他向彭德怀主动请缨
要求参军上战场
彭德怀后来称毛岸英为
“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毛岸英同志像。来源:新华社
1950年10月19日
毛岸英作为
第一批入朝志愿军的一员
随部队进入朝鲜
这一年
毛岸英刚刚成婚不久
爱人刘思齐
当时因急性阑尾炎
刚在医院做完手术
离家前
出于保密的要求
也为了不让刘思齐担心
毛岸英没有将参军赴朝的事情告诉她
刘思齐回忆
那天毛岸英向她深深鞠躬
转身向前走了几步后
又回过头来告诉她
他要去出差
“要去一个不是很容易再回家的地方
如果回不来
要时常去看看爸爸!”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来源:CCTV国家记忆
刘思齐不会想到
这是她与丈夫的永别
1950年11月25日上午
毛岸英正在朝鲜北部大榆洞的
志愿军司令部里紧张工作
突然
4架敌机向大榆洞袭来
只有50平方米的作战室木屋
瞬间成了一片火海
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彭德怀以电报的形式汇报了毛岸英牺牲一事。来源:CCTV国家记忆
毛岸英牺牲9年后
妻子刘思齐才得以去朝鲜扫墓
之前
毛泽东多次劝说刘思齐改嫁
刘思齐对毛泽东说
“我连岸英埋在哪都不知道
给他烧烧纸都没个地方
我怎么能改嫁呢?”
那天
当刘思齐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
看到毛岸英的塑像时
一下子就昏厥过去了
后来
刘思齐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那一刻
她多么想像祝英台那样
跳进墓中
与岸英一起化蝶飞回故乡
他们
明明是有真情有牵挂的
血肉之躯
可一旦上了战场
就成了不惧飞机炮弹的
“钢铁”之身
这种反差背后
是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是勇敢
是责任
是信仰
是志愿军的精神、魂魄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欢庆战斗胜利。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今天,抗美援朝纪念日
75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
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
以光荣的胜利
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此后
鏖战长津湖
血战上甘岭
……
19.7万多名英雄儿女
用钢铁意志
筑起一座精神高地
让我们再次
致敬!怀念!
资料来源:新华社、解放军报、央视新闻、CCTV国家记忆、央广网等
策划:李景璇
文案:王韵 张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