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忠诚品格的试金石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周奔、毛俊、王雁翔、曾政雄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16 03:25

担当:忠诚品格的试金石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际关于使命意识的新闻调查与思考

■本报记者 周奔 毛俊 王雁翔 特约记者 曾政雄

□引子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强军历程,这必将是永载人民军队史册的标志性一天——

2016年2月1日,习主席在八一大楼庄严地向各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

这一天,七大军区完成历史使命,战区时代宣告来临;这一天,“建设绝对忠诚、善谋打仗、指挥高效、敢打必胜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成为响彻军营的最强音。 

战区初建,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在改革强军的旗帜下,一批批优秀干部从各军种和原军区汇聚到战区机关,再次以“新兵”的身份踏上崭新征程。

担当,忠诚品格的试金石。5月中旬,记者走进南部战区机关深入采访,听到的是第一代战区建设者事不畏难,为改革强军拓荒开路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感受到的是“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强烈的使命意识。

出征无坦途,一路披荆棘。战区开局起步场场都是硬仗——

“第一代建设者,就是攻坚克难的第一梯队”

常言道:大事难事看担当。什么最难?万事开头难。 

组建伊始,对于要“一张白纸起宏图”的南部战区机关来说,难题几乎无处不在:党委对联合作战的领导如何高效实施?指挥流程如何规范?联战联训如何求实?主战职能下政治工作如何开展?一道道难题犹如一座座山峰,等待着开拓者们去攀越。

某局局长应洪波来自海军机关,曾多次参与组织重大演训活动。即便是他这个干重活扛大活的能手,调入南部战区机关工作后,也遇到了难以下口的“硬骨头”。

这是该局受领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战区履行主战职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其特点是新,难点也是新——这一领域几乎没有人研究过,院校也没开设相关课程,更找不到这方面的权威专家;相关资料奇缺,全局干部费尽周折,仅从两本书中找到零星参考内容。

都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连石头都没得摸,怎么办?

“哪怕是探着脚尖一步一步试,这条‘河’也必须过!”应洪波和课题组成员吃住在办公室,边学边研、集智攻关,采取“剥竹笋”的方式层层推进,逐个环节深剖细研,苦战月余终于拿出了框架思路。据悉,军队相关院校对这一课题高度关注,准备依托战区研究成果开设专门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面对荆棘坎坷,是打怵退缩还是迎难而上,最能检验内心是否有信念、肩膀是否能负重。

“使命如山,担当如铁。”战区领导说,“第一代建设者,就是攻坚克难的第一梯队,就要有开先河、打天下的勇气和争第一、抢时间的劲头。对改革中的矛盾问题,我们决不能‘绕道走’‘往后传’,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该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他们组织各部门认真梳理本系统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列出课题攻关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步骤时限。

领导干部是改革的排头兵,站在排头就应模范带头。记者了解到,战区机关所有攻关课题均由一名大部以上领导牵头负责,部分核心课题由战区主要领导挂帅。

“挂帅可不是挂名,而是披挂上阵!”承担一项核心课题攻关任务的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课题列项以来,战区领导数次召集攻关团队研讨。“讨论会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不放过任何疑点难点。中午加完班领导和大家一起吃盒饭,那种摸不清底数、找不准问题便寝食难安的精神,着实令我们感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需要“敢”字当头,锐意创新正是担当的魅力所在。 

在某局担负的一项课题攻关中,分工处室提出的解决之道,部分内容与战区职能定位不符。局领导要求“回炉”时,一名干事拿出了原军区的研究成果解释说:“这是有出处的。”“我们要找的不是‘出处’,而是‘出路’!”局领导的话一针见血,“只有破除以往的思维定势和惯性束缚,勇于探索创新、开拓进取,才能破解难题、开辟新境。”大家在局领导启发下另辟蹊径,提出了新的思路举措。 

创新总与风险相伴,风险面前更显担当!只有坚决破除“为了不出事,宁愿少干事”的“处世哲学”,坚决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为官之道”,才能形成崇尚担当、勇于创新的好环境。

在重难点课题攻关中,战区党委公开承诺:为探索性失误保底免责,既不乱扣帽子,也不乱打板子。同时,他们积极建立科学的检错纠错机制,确保最终“不错”。

“过去,总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开会研究问题一般不太说话。现在,领导把我们请到前排发言,既不随意打断、更不轻易批评,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畅所欲言。”一名刚刚走出课题研讨会场的少校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在这种鼓励创新氛围中,战区机关干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200多条建议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主战须善战,担当靠能力。联合指挥人才不会从天而降——

“人才就在我们当中,我们必须成为人才”

走进战区机关,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个星期天上午,一位领导准备给某课题组成员上辅导课,其他机关干部可自愿参加旁听。

“星期天”“旁听”“自愿参加”……通知虽然发下去了,但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授课领导对有多少人前来听课心里也没底。当他走进教室,不禁吃了一惊:除课题组成员外,偌大的教室被旁听者挤得满满当当,还有人从办公室搬来凳子“加塞”。 

到战区工作后经常加班到深夜的政治工作部办公室秘书杨学武,本来计划这天陪陪家人。接到通知,他当即决定改变计划,参加辅导课。他告诉记者:“进了战区机关,原来积累的老本实在不够吃,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生怕漏节课就掉了队。”

这样的本领恐慌,笼罩在战区机关许多干部的心头。

改革不仅是对体制结构的重塑,更是对能力素质的重构。从过去搞建设抓管理到现在专司主营打仗,从过去单一军种指挥到现在联合作战指挥,许多人一夜之间从行家里手变成了门外汉。

本领恐慌,既源于能力不足,更源于心怀使命。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把一个战略方向交给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指挥部队打胜仗,如何向党和人民交代?”机关学习交流会上,某局局长徐良才的叩问发人深省。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面对深化改革的时代任务,面对强军兴军的历史使命,如果不注重强化素质、提升能力,动力就难以持久,担当就没有底气。如何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尽快完善自身素质结构,担起主战职能,成为摆在每名战区机关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 

“说到能力素质,过去我敢给自己打95分,现在顶多打个50分!”这是参谋何淑坤的自我评价。何淑坤原为空军某指挥所综合室主任,当时,指挥所所有值班岗位的上岗资格证都由他考核颁发。考别人,自己肯定不能是外行。何淑坤因对指挥所各个值班岗位的专业知识都非常熟悉,被上下公认为“全能参谋”。 

到了战区机关,何淑坤的“全”变成了“单”,联合作战指挥所需的军兵种知识亟待补充。站在素质重塑的起跑线上,何淑坤拿出过去钻研空军业务的劲头,充分利用参加值班交班、流程推演、实案化训练等机会,虚心向来自其他军种的同志请教,在边学边悟边干中努力补齐短板,迈出了由军种“全能参谋”向战区“联合参谋”转型的坚实步伐。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习,是提升能力的基石,是履行使命的需要。面对战区全新的职能,战区领导机关干部以如饥似渴的紧迫感抓学习强素质,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参谋程伶俐调到战区后,每天晚上铆在办公室学习到深夜,节假日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学习室,学习笔记写了厚厚3大本;政治工作部某局干部自发开展“大家来找书”活动,大家各显神通搜集相关业务书籍,在局阅览室建起了“联合作战书柜”。 

个人主动学,组织常态抓。战区第一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就提出打造“没有围墙的联合人才学院”。战区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狠抓应急值班业务培训,干部只有通过严格考核才能拿到联合作战值班的资格证。据介绍,目前他们已将所有机关干部轮训了一遍。 

采访中,一位局领导掰着指头向记者历数现实困难:缺制度规范,缺数据支撑,缺机制保障,缺标准体系,缺经验借鉴……最缺的还是人才,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就在我们当中,我们必须成为人才。这不仅是个人追求,更是责任担当!”这位局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创业伴艰辛,取舍见丹心。担当既是责任也是境界——

“祖国南疆的安全扛在肩上,个人待遇何足挂齿”

“平台越干越大,房子越住越小”,这是战区机关干部程昆仑近几年工作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 

程昆仑在西藏军区工作时,住的是三室一厅;两年前调入原成都军区机关,房子变成了两室一厅;来到南部战区机关,住进了招待所十几平方米的小单间。 

担当,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程昆仑向记者坦言:“刚来战区时,确实有点小郁闷。不过,往战区地图前一站,心里就敞亮了。祖国南疆的安全扛在肩上,个人待遇何足挂齿。”调入战区后,程昆仑工作一直处于“跑步状态”。有个在广州工作的同学听说他来战区工作,想来找他叙叙旧,两人约了几次都因为他要加班而作罢,至今也没见上面。 

创业,总与艰辛相伴。战区建设犹如平地起高楼,“四梁八柱”刚立起来,“东墙西壁”还来不及砌,官兵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谈起创业的艰辛,一名干部说,来之前对战区机关充满憧憬,以为工作生活条件都会很优越,来之后才发现“现实很骨感”。

取舍,最显品格境界。战区领导机关干部不因条件困难改变初衷,不为个人待遇分心走神,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从原成都军区、南海舰队等单位调入的许多干部,报到4个月还没回过家。春节期间,有的军嫂带着孩子来战区机关探亲,除夕夜丈夫却坚守在战备值班岗位。一家人相隔不远却不能团聚。

在得与失、义与利的选择中,有一种境界更加令人钦敬。

王连新在原军区当过5年处长,调入战区时,因编制受限被任命为干事。“战区机关一个萝卜一个坑,当干事就要真干事!”王连新很快进入新角色,工作想在前、干在先,还悉心帮带新同志。 

王连新所在的局是新设立的,开局起步头等大事便是把“干什么”搞清楚。他发挥业务强、视野宽的优势,积极给局领导出谋划策,局里开展某项重大课题攻关,他又主动请缨担当重任,不仅在多个关键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进展,还被选派到军委机关参加研讨交流。 

“作为党员干部,组织把你放到哪个岗位,你就要担起这个岗位的责任,这是对党忠诚最基本的要求。更何况,改革强军是千秋大业。能投身改革洪流,就是军旅人生最大的收获!”在机关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讨论会上,王连新的发言感染了众多战友。

像王连新这样改革后“官越当越小”的干部,战区机关还有十几名。大家都能放下架子、挑起担子,忘掉职位、进入战位,以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责任意识、什么是使命担当。

把今天干好,对明天负责。真正为后来者打好基础留下财富——

“决不能费尽心思‘做文章’,留下一堆没用的废纸”

一份泛黄的基层建设调查报告,让战区许多干部对担当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这份报告起草于上世纪80年代,只有薄薄6页纸,但报真情、说真话、见真知,体现了朴实文风、扎实作风和深邃思考,被作为范文一茬一茬传了30年。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某局干事刘华军阅读这份报告时思绪万千:若干年后,继任者打开文件柜看到我们留下的东西,会有怎样的感想?是认为毫无价值嗤之以鼻,还是像对待这份报告一样珍之若宝? 

“把今天干好,对明天负责。”他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代战区建设者,我们只有真正为后来者打好基础、留下财富,才无愧于自己的使命职责!”

“铺路奠基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本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态度,战区机关抓工作统筹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紧锣密鼓、全力以赴,又稳扎稳打、求真务实。

重难点课题研究攻关,是“立起战区”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战区没有硬性规定课题研究的方法路径,但有一条原则被反复强调:所有课题研究必须紧贴主战实际,最终的成果必须能够进席位、进平台、进链条,决不能费尽心思“做文章”,留下一堆没用的废纸! 

某局的课题攻关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每次集中研究不是讨论“怎么写”,而是先进行图上作业,把课题内容放到“战场”上仔细推演,然后再坐下来讨论“怎么办”,最后才进入文字表述。记者发现几个成型的课题框架文本都是清单式表述,全然没有“八股味”。 

某处承担一个重要预案拟制工作,类似的工作过去组织几个业务骨干和笔杆子加加班,满打满算一两周就能完成。可这次,该处集全处之力奋战两个月,尽可能把情况想周全、把对策搞科学,最终拟制出被战区领导誉为“近10年来见过的最好预案”。 

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机关干部调整交流等配套政策,不仅关系这一茬干部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战区机关未来发展。战区党委既积极推进,又不盲目赶时间,力求在广泛征求意见、搞好上下对接的基础上,拿出“最优版本”。 

新成立的保障队是战区指挥保障的“后台”。在保障队干部选配上,他们坚持“人岗相适”,严格考核把关。关键岗位没有合适人选,宁可虚位以待慢点配,也不简单拉人头凑数……

五月羊城,花团锦簇。记者结束采访走出南部战区机关时,身着各军种制服的官兵行色匆匆,紧张繁忙一如往昔。不难想像,身为第一代战区建设者,历史必然会给他们留下特殊的位置;更加期盼,他们能够被后人记住的不仅仅是“第一代”的身份,更是用忠诚与担当开创的崭新事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