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英气贯长虹
牺牲,在懦夫眼里无异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对英雄而言则不啻为“生当作人杰”的舞台。人们常说“历史如风,英雄如虹”,而跟雨后横亘天际的那抹亮丽幻彩不同,英雄之虹因为存活于人们心中,其光彩愈显璀璨,光辉历久弥新。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物产丰饶、版图辽阔的华夏大地,自古就是文明孕育诞生的沃土,豪杰竞相涌现的热土。这里,曾激荡着振聋发聩的豪言: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身负重伤的张自忠战斗到最后一刻,“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里,曾书写下流芳百世的传奇,臭名昭著的侵华刽子手野副昌德见到杨靖宇的头颅后,闭上眼就做噩梦,赶忙叫人举行灵祭大会。亲手切开杨靖宇的胃进行解剖的岸谷隆一郎,在毒死妻儿后自杀,并在遗书中说:“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今天,守护我们灵魂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归根到底在于民族魂魄的淬冶和渗濡。而每一个“烈士纪念日”的背后,都是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高光时刻,流淌在华夏文明中的激越音符。
英雄常常无名,却让我们铭记历史。由于战争年代条件所限,无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没有留下姓名。只有无言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默默见证着万千忠魂“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热忱。然而,烈士的名字虽已无从考证,他们的事迹早已与诞生壮举的时代,永远铭刻在了人民的记忆里,定格于历史的印象中。圆明园的大火虽已熄灭,但“大水法”的残垣断壁,日夜诉说着“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民族劫难;宛平城外的枪声已然平静,但城墙上的累累弹孔,忠实还原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印记。
英雄或许无形,足以令我们懂得感恩。英雄不是呼风唤雨的神灵,也食人间烟火,也有儿女情长。在完成那惊天动地的壮举之前,他们或为田间耕种的淳朴农夫,或为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甚至是相夫教子的居家慈母,但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这些寻常百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自古就讲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尤其是当我们共浴和平阳光、共享和美生活的时候,又怎会遗忘那些“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的人?正因为如此,当“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无数网友“冲冠一怒为英雄”,对解构历史、诋毁英雄者给予坚决驳斥。因为,浴火重生的国家和人民不会丢掉历史,忘却英雄。
英雄从来无悔,激励我们传承信仰。英雄精神的光芒里,燃烧着理想信念这个“火芯”。因此,先烈的倒下绝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伸。对方志敏来说,是“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的无悔坚守;对赵一曼来说,是“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的永生绝唱……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跃”的历史关头,“救国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的豪迈气概、“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战斗豪情,依然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感念先烈,会为我们注入生命的坚韧、进取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净化,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
英雄终会老去,但永远不会在人们的视线中远去。因为英雄精神的传承,是时代使命的接力,是奋斗火种的传递。仰望先烈,就是“呼吸英雄们的气息”,一步步攀向接受心灵洗礼的精神高地。当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精神、践行英雄品格的浓厚氛围,就会凝聚更为紧密的团结,迸发更为磅礴的伟力,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壮举不能完成、什么样的伟业不能创造?又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