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变量与信息变量是如何对民意产生影响的?

来源:“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作者:王丽萍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2-22 13:33

民意形成中的学校教育与校园氛围影响

尽管政治社会化总是开始于家庭,但每一个文化中的政治体系都将通过学校的正式教育继续儿童在家庭中业已开始的社会化过程,努力将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儿童。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构成了民族性格的外在表现,它代表着每个国家背景中的一个特别的制度。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可能向受教育者传授同样的实用知识,但却不可能向他们传递同样的体系价值。因此,通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塑造合格的公民就成为所有政治体系的重要关切。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功能决定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也似乎与认为学校是道德机构而非政治机构的“反政治共识”(anti-political consensus)相冲突。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很多情形下甚至还进行政治灌输,以维护共同体价值。其中,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和教师对于塑造学生政治态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研究基础材料方面的问题,或是与教师所受训练及教学法方面的问题相关,在许多人看来对于政治态度会产生直接和重要影响的课程,在学者们有关课程影响社会化的研究中却一再得出与人们的常识(或直觉)相左的结果。

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之外,学校还常常通过不同类型的一些集体活动特别是仪式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共同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对不同体系都至为重要的忠诚感和某种程度的服从。

实际上,课堂学习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其中,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定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信任(不信任)感。“对规则和权威的服从是小学公民教育的重点。”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学校在教育学生服从方面最为有效,而在公民责任或现实的体系政治过程教育方面则没有什么作用。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成年后在政治上表现积极或是消极会产生不同影响。其中,传统教育即灌输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成为循规蹈矩的人;而如果教师通过将复杂的政策议题和相互冲突的观点引入课堂,则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政治知识,使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都有更好的表现。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同学之间的影响也可能成为政治观点的重要来源。一般而言,儿童倾向于与主导意识形态或其同学的观点保持一致。因此,教室的氛围和影响不容忽视。譬如,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讨论对于他们是否能够接纳和保持民主价值观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同龄人群体的研究则发现,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上,同龄人的影响似乎也超过了父母的影响。就学校的影响而言,中学的总体意见气候的影响既不及国家的舆论气候,也比不上朋友的态度的影响。这些发现表明,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信息变量是比情感变量(如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或对子女的控制)等更为重要的因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