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丨以秦宋为戒,再现大唐盛世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云程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3-23 18:29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资料图)

那么,各种不同的文化是否真的能和谐共存呢?

泱泱中华有过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曾经,有一座城,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着世上的一切文明。在这里,大秦(古罗马帝国)的传教士、波斯的商人、印度的僧侣、东洋的使节络绎不绝,酒肆中的胡姬与教坊间的乐师各擅胜场,葡萄酒、金银器成为酒宴中必不可少的“主角”。

最初,长安的种种现象也曾招致非议,有些人,还坚守着“最古老”的“华夷之别”,不过,随着时间的演进,行走在日新月异的长安城中,没有人会忍心再去诟难它,也不会有人再去强求只有一种文化的声音。长安之气魄风貌、繁华鼎盛,亘古未有……

“华夷之辨”固然有之,不过,华夏之所以为华夏,非因其血脉之高贵,亦不仅是因其“礼仪之大、章服之美”,而在于文化之特质,殊异他族。华夷文化之分别,不单是衣冠礼仪的具体差异,更是一种胸襟气度的超然。

中华文化在传播中,从未有过诸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无比的自信,我们相信修文德足以招来“远人”,且可以通过有感染力的文化“既来之,则安之”。

因为自信,我们容得下任何不同的文化声音,同样是因为自信,我们也无惧任何的文化挑战。中华文化不是未曾有过困顿迷茫的低潮,但是,我们始终未曾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私以为,中华文明基于人性之至纯至善,兼收并蓄,其大无外。换言之,凡是发扬人之善性,敏而行之的文化,都不会与中华文化有“你死我活”地严峻冲突。中华文化足以包容任何异域文化,也可以吸收任何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己用。

中华文化的包容,在长安城中取得了物质意义上的“回报”:大唐的长安,是当时无可置疑的“世界中心”,那坊市间驻足的10万胡人,已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同时,汇聚了各国箐英的长安城,也被建造得更为璀璨。

昔日的长安,因包容而伟大,这何尝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亦是人类未来前进的唯一方向。

在“咸阳”与“长安”之间,新时代的中国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