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镜鉴:中外军队的兴盛与衰败之谜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楼海强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0-25 23:36

三、可治之症,关键是除根塞源

官兵参加班排对抗后大汗淋漓。

习主席多次引用一句古训:“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历史上防治“和平病”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机理、探寻病根、改善整体、优化系统,才能有效破解这道千古难题。

一是在全社会形成崇军尚武的浓厚风气。人的荣誉心是动力之源。军人一旦被剥离了社会荣誉和地位,也就失去了荣誉感和归属感,哪里还会有为之战斗的意愿。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充盈雄健尚武之风,男子以当兵为荣耀。《左传》《国语》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没有一个不乐意上阵杀敌的,也很少有因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人。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对“兵”的态度时好时坏,中国社会的尚武精神起起落落,军队面貌随之同频共振,几无例外。

唐朝初年,对军事非常重视,前线阵亡将士的棺木还没运回家乡,抚恤褒奖工作都已办妥,从中央到地方的效率很高,对军心士气起着莫大的激励作用。后来各级变得松懈疏慢,士兵阵亡讯息私下已经传到家里,但直到战事结束、军队复员,家属还不见政府派来人,死的似乎白死了。“阵亡吹响了军人永久的熄灯号,但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能获得永久的荣耀”。那些幸运活了下来且拥有勋位的军人,到了地方不为荣反而转为辱,政府官员经常派他们服力役、给差唤,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军人社会地位沦落到这等地步,怎能保持住凝聚力战斗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摆脱不了这样的路径:依靠武力打天下——坐稳江山后轻视甚至提防、压制军队——武备日渐荒废难以应对内忧外患——新的朝代依靠武力取而代之,然后开始新一轮循环。和平环境下,主政者和民众容易出现尚文抑武的倾向,使社会发展失去平衡,难以行稳致远。军队的“和平病”必须与社会的“和平病”一起防治。

二是政治体系与军事系统一起革弊鼎新。军队作为统治阶级建立和掌握的暴力工具,是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平病”不只会感染军队,整个政治体系也属易感对象。仅从局部着手,就军事论军事,根治不了和平积弊。

中国传统政治的积极因素,如家国天下、自强不息、忠信廉洁、笃行务实、舍生取义等,对军队有着深刻影响;而其中的消极因素,也曾严重侵蚀军队,这在汉、晋、唐、宋、明、清各代的末期表现尤为明显。到了大厦将倾的最后阶段,当政者被一条互为因果的锁链紧紧缠绕着:政权供养着军队,又腐蚀了军队;军队依附于政权,又瓦解了政权。曾有无数文臣武将力图革除军队弊病,挽救政权危局,怎奈无力回天。政治不彰,军队难兴。

历史上兴利除弊的成功案例,往往是从最顶端发力,以涵盖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大手笔,进行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治理。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给有功的官吏和军士免除徭赋租税、奖励田宅房产,没有这种开创性的政治革新,就不会有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取消贵族爵禄,裁减冗余官吏,整顿官场风气,禁止私人请托,有了这样的政治保证,楚国才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推出的是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建立县制等一套组合拳,从政治上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为建立军功爵制、打造虎狼之师提供了先决条件。

当前我军纠治和平积弊,是在党和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进行的,政治决心坚如磐石,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政治生态显著净化,正能量源源不断从政治体系注入军事系统,我们要充满信心打赢这场攻坚战。

三是培育专注打仗的军人职业精神。和平积弊往根子上看是一种精神疾患,突出表现为军人职业精神的扭曲和褪化。克劳塞维茨把军人职业精神称为“武德”,他认为:“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可抵御不幸和失败的风暴,甚至可以抵御住和平时期的松懈”。

军人就是要崇尚和平、崇拜战争,随时准备浴血疆场。和平年代忘了打仗的军人是不“职业”的。我军推行军官职业化,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精神的职业化,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便保持了干部队伍稳定,集聚了社会优秀人才,也达不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的。

四是用实战化办法抵御和扭转非战化趋向。“和平病”是因为长期脱离实战而滋生起来的,回归实战能够让各种弊病积习在“照妖镜”下无所遁形,失去生存空间和土壤。

上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军队陷入严重危机。仅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就有数十名将领抗拒军令、数千名军人当逃兵。而近十多年来,俄军战斗力迅速恢复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一整套实战化指向鲜明的措施办法。比如,推进“新面貌”军事改革,构建总部、战区、军团三级联合作战指挥平台,由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快反型军队转型;提高训练频度和强度,每年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战斗训练达七八千场次,从2013年开始,按照“全员参与、层层选拔”的方式举行军事技能比赛;常态化突击战备检查,年均大规模突查5至6次,中小规模突查数千次,与演习紧密结合,真查实纠问题;敢于伺机用兵,在实战中检验锤炼部队,特别是通过在叙利亚军事行动,大大提高了境外作战能力和军事影响力。俄军从弊病缠身、打不了仗到重获新生、重振军威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