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惊世界殊——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来源:光明网责任编辑:杨晓霖
2019-08-03 11:48

〚权威声音〛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宁吉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从供给看,我们生产要素综合比较优势没有改变。从需求看,我们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大众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充足。我们政府财政负债率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而且这些年没有搞“大水漫灌”,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还很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长远看,总趋势依然强劲有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大块头”,即便遇到困难也难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带来的“后遗症”,有的是主动调结构、转动能引发的“阵痛”,有的是创新创造中遭遇的挫折,有的是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都是前进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拥有超大体量、雄厚基础、足够韧劲、巨大潜力和广阔回旋空间的中国经济,必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历经风雨的中国经济将愈加坚韧、后劲十足,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铿锵前行。

从对比看,竞争力仍旧优势明显。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虽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加速推动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重塑和调整。从全球范围看,我国仍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在,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近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拥有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全球之冠的完整现代工业体系,在主要科技领域、现代新兴产业等方面占有重要一席之地。2018年,在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企业上榜;在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的独角兽企业中,我国上榜企业数量占全球的30%。

登高望远天地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有长期因素的困扰,既有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矛盾的制约,是“成长中的烦恼”。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完全可以抱着乐观态度。只要我们胸怀大局、着眼大事,从长期大势来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就一定能够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我国经济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从上一年第22名跃升至第17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行列。这个排名一经公布,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国际经济观察家敏锐注意到,创新指数的快速攀升是中国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一个重要反映,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经济体量已历史性地稳居世界第二。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增长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伴生出很大的风险和挑战。以手机芯片为例,全球超过80%的手机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只有少量芯片是国产的,大部分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不仅每年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还制约信息产业的发展,甚至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为了改变过去靠“铺摊子”的传统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堪称神来之笔。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总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华丽转身的治本之策。

质量第一是基础。在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只有严格把好质量关,促进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双提高”,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品牌;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弥平发展鸿沟,使经济发展更趋平衡、更可持续。

效益优先是关键。一场高水平足球赛,不仅在于比赛的结果,还在于过程中每个队员作用充分发挥、队员间默契配合。高质量发展亦然,产品服务和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固然紧要,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也至关重要。过去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方式维持高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低效率洼地。必须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破除阻碍资金、人才、资源等自由流动的壁垒,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努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创新驱动是源泉。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是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要素驱动空间有限,科技驱动潜力无穷。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长久之计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许多方面实现由“赶”到“超”。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4.2万件,发明专利授权43.2万件,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不少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面对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基础研究强起来、创新体系建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推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俗话说,牵牛就要牵牛鼻子。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点,立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我国经济跨越关口上新阶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8年年初以来,美国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和打压中国的战略图谋,单方面执意挑起并不断升级经贸摩擦,频频挥舞关税大棒进行经济恫吓,妄图通过极限施压逼迫我国屈服,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势头。面对打上门来的贸易战,中国人民保持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沉着应对、敢于斗争,坚决抵御美国霸凌主义行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坚定捍卫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什么样的疾风骤雨没有遇到过,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没有经历过,狂风巨浪不能掀翻大海,风浪过后大海依旧在那儿,保持自己本来的节奏。在风雨中磨砺、在逆境中蓄势的中国经济,必定能积聚洪荒伟力,冲开绝壁夺隘而出,奔向更加辽阔宽广的新天地。

当前,中国经济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向外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数增加;向内看,中国经济换挡转型正处于胶着状态,提质增效的任务还很重。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紧要关头,必须紧紧咬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目标不放松,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持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实体经济“稳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对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近些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急功近利、“脱实向虚”,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给予我们深刻警示。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抓住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推动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建设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协调发展“促平衡”。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我国经济总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条沟壑。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协调发展;在填平区域发展“鸿沟”上,必须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化“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带动形成各区域你追我赶、携手共进的新格局。

扩大开放“拓空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近年来,有的国家逆潮流而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反对者,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发起贸易战,破坏全球产业链的顺畅运转和国际分工体系,给全球贸易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体制改革“增动力”。向改革要动力,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之道,也是我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下一步,必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改革突破,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束缚微观主体活力的障碍,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七十载惊涛拍岸,新时代急流勇进。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中国经济以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令世界瞩目。奋进在新征程上,中国经济的大海一定会更加壮美,中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