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保家卫国笔为枪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新华社记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强晓玲、张博令 发布:2020-10-23 16:22:2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光辉的战斗,永远的电文

新华社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报道,使“上甘岭”一词成为英勇无畏、浴血报国的代名词

参加过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报道工作的新华社记者李翼振曾回忆说:“我们的记者下部队深入采访,与前线年轻战士吃住一起,不怕苦累,不顾生死,甚至前进到离敌阵不远的我军孤守前沿的哨兵岗位,亲切慰问最可爱的战士。”

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的报道,使“上甘岭”一词后来在中国长期成为英勇无畏、浴血报国的代名词。

上甘岭战役期间,国内报纸刊登的新华社部分报道版面。

采写了《志愿军在上甘岭创光辉战例》等报道的李翼振,曾经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报道,回忆起“上甘岭”那场空前惨烈的战斗,这位老记者曾感慨:“那可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敌人虽然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绝对优势,然而,在志愿军将士们的顽强抗击下,却难以向前推进半步。上甘岭成了美国侵略者的‘伤心岭’。”

新华社记者王玉章在朝鲜前线采访的两年多时间里,曾到过志愿军的10个军,朝鲜的东线、中线、西线都去过,他曾在回忆中写道:“只有深入到战争的第一线采访,同战士们在一起,同甘苦共生死,才能同战士们心连心,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心胸和情怀,才能体察到他们是以怎样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来战胜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战俘遣返问题一度成为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曾参加过遣俘报道的高向明,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记者之一。她曾接受采访说,美方在谈判桌上谎称朝中战俘“拒绝遣返”,要求实行所谓的“自由遣返”,实际上是要用残暴手段扣留大批志愿军战俘。为了揭穿敌人的阴谋,高向明和记者王殊采写了反映中朝战俘在战俘营中为反对美方迫害扣留而进行坚决斗争的《美国将军的供状》和《虎口余生》等通讯,同敌人的虚假宣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来谈判代表团用报道中提到的事实在会议上大力揭露美方强迫扣留我战俘的阴谋。”

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使一些前线记者染上了疾病。

新华社记者姜庆肇在大德山采访时,与部队战士们一起住在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坑道里。不到10天,他就病倒了,腰直不起来,两眼模糊看不清东西,经医生诊断是风湿病和夜盲症,他坚决要求留在团卫生队治疗。

“就是在治疗期间,他仍旧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部队伤病员情况,并请卫生队领导同意他每天采访一两位伤病员,根据采访的素材,他趴在两块木板拼成的病床上,写下了反映志愿军战士从来自祖国的家信中获得鼓舞和力量的通讯《家信和喜报》。”万京华说。

新华社记者徐熊传染上斑疹伤寒,病倒于战地,在志愿军战地医院抢救下获生,但有半个多月时间他一直处于昏迷中,在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向后方医院转运,回国休养一段时期之后,他再次入朝参加前线报道工作。

在前线采访的新华社战地记者,体力消耗很大,需要定期回国休整,但由于没有更多的军事记者替换,志愿军总分社的很多采编人员都始终坚守在朝鲜,直到停战才回国。

1 2 3 4 5 6 7 8

责任编辑:孙智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