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向战淬火育英才——火箭军某部坚持任务牵引锻造过硬人才队伍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杨绍通、宋德良、杨泽宇、韩啸 发布:2022-05-14 00:06:2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向战淬火育英才——火箭军某部坚持任务牵引锻造过硬人才队伍纪实

“号手就位!”初夏夜,一场模拟发射演练在北国密林深处悄然打响。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该部发射分队官兵齐装满员,如离弦之箭,快速奔赴战位。霎时间,引擎轰鸣,烟尘弥漫……到达预定地域后,气象观测、装备架设、导弹起竖等工作接续展开,各号手操作流畅、配合默契,大国长剑直指苍穹,蓄势待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看似“身经百战”的发射号手中竟还有不少“新人”。

群众性练兵比武竞赛动员。宋德良 摄

“火箭兵‘千人一杆枪’,亲自按下‘点火’按钮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当电脑显示“导弹成功发射”信号时,担任发射号手的二级上士杨岩滨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年初以来,在该部“跨界换岗”育才模式下,杨岩滨每天都要进行两次角色转换,不光担负转运专业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发射专业的跟岗学习,现在他终于如愿走上发射号位,实现能力素质的换挡升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部队核心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资源,当前任务越是复杂艰巨,越要铸牢托举大国长缨的人才地基。”该部政委曾卫民说,从转运骨干到发射号手,杨岩滨的快速转型,是该部加快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支专项任务部队,近年来,该部党委坚持以任务需求和转型需要牵引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与部队职能相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青年官兵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探索创新“跨界换岗”“联合育才”“捆绑教学”等培养模式,按照“本岗精通、他岗兼顾、岗岗互通”的标准,统筹抓好强基自训、融合强训、换岗轮训、实兵演训,深入开展多型捆绑融合训练和指控跨型融通训练,既丰富了官兵成长经历、缩短培养周期,也实现了人才储备先于任务准备,官兵的核心军事素养和任务攻关能力得以不断锤炼……一批像杨岩滨这样“一专多能、一岗多备、一兵多用、精通多型”的复合型人才在多批次高密度的任务中站“C位”、当主角,逐步拔节成长、淬火成钢,部队整体遂行任务能力随之稳步提升。

实操实训演练。韩啸 摄

走进该部某中心的测试大厅,来自研究机构和地方厂家的专家团队正与中心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新型装备关键技术试验验证。“联合育才”模式下,该部每年都会根据任务节点制订专家引进和外学交流计划,在帮助部队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还驱动该部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向创新型、种子型、群体型转变。消除知识盲区后,技术骨干分批次下沉至任务一线,提供最新数据支撑,有效保证了任务开展的“后墙不倒”。“名师专家犹如及时雨,关键时刻可以降甘霖、解焦渴,专业骨干则像自流井,涓涓细流、润泽原野。”中心领导叶乐说,“育才需要引才来传技,引才需要育才来接力,只有以‘引’促‘育’造就更多的原生人才,才能形成人才源源不断、不尽不竭的一池春水。”

厂家专家跟岗教学。杨泽宇 摄

“人才工作,重点在引才育才,难点在用才留才。”该部政治工作部主任黄金新介绍,该部党委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全面推动人才队伍体系化规范化建设。他们严格树立“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的用人导向,建立尖子人才库,精准为各类人才量身制订成长路线、全程跟踪成长状态。分类明确能力标准和培训要求,遴选尖子骨干赴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为人才能力跃升提供进步阶梯。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鼓励基层举才荐才,定期赴基层考察人才,不搞论资排辈,鼓励优秀人才在任务中挂帅出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部队内部推动尊重人才的风尚。他们还积极协调驻地政府,大力解决官兵家属就业、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的忧心难题,形成人才育得出、留得住、带不走的生动局面。

“部队给了我奋斗奉献的舞台,让我找到自身价值所在,相信你们也会在这里绽放出夺目光彩。”在该部阵管分队,刚刚完成装备整修教学任务的二级上士廖圣富一边脱下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一边对身边的徒弟欣慰说道。四年前,某知名工厂以优渥年薪为条件,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说,选择留在大山深处服役。而现在,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在火箭军举办的专项比武和全国技能竞赛中,他代表部队出征,接连取得佳绩,并荣立二等功,逐渐成长为该部装备整修领域的“工匠型”专家。

扎根深山,矢志奉献。宋德良 摄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在这支部队,像廖圣富一样的“工匠型”“专家型”军士还有很多。虽然部队常年多点多线执行任务,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域艰苦奋战,但他们依旧选择在这里驻守奉献。问及理由,他们的回答是“这里,既有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激励我们想干事、想创业,也有大有可为的好平台,让我们干成事、创成业。”

官兵参加专业技能考核。杨泽宇 摄

在重大任务中淬炼人才,在转型实践中磨练人才。如今,该部35%的指挥员能够完成跨型指挥,多数军士胜任2个以上专业岗位,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号手”“工匠型技师”“科研带头人”在该部人才培养机制下如春笋般冒出,如青松般扎根在任务一线。一支“能打赢、讲奉献、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逐渐铸牢托举导弹腾飞、保证任务高效推进的坚实地基。

 

 

责任编辑:孙智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