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亮剑。2020年8月25日,甘肃。空军某部歼-11战机释放干扰弹,机动规避攻击。余红春 摄
军事摄影硬道理:懂军事善钻研练实功
●柳军
95年前的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至此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
我军的军事摄影初始于1933年的红军时期,成长于抗战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时期,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10年,它是中国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红色摄影、战地摄影的开拓者沙飞、石少华、吴印咸、高帆、雷烨、徐肖冰、邹健东、王纯德、袁克忠、张崇岫等留下的珍贵影像,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时代大潮下,军事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勇立潮头,奋力拼搏,敢于争先,善于创新,继承了军事摄影的红色基因,紧紧围绕时代主旋律,将摄影触角伸向汹涌激荡的改革浪潮中,拍摄出了一大批叫的响、立的住、有筋骨、传的开的典藏之作。由此也让我们记住了武治义的《战地小花》、李前光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乔天富的《赴汤蹈火》、袁学军的《英雄探妻》、王建民的《女大学生与伤员》、岱天荣的《星星伴我守边防》、线云强的《他从硝烟中走来》、周朝荣的《五分钟情话》、李靖的《生死簰洲湾》、刘应华的《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王卫东的《泪个蛋蛋呀,咋就冻成个冰》以及牺牲在南疆战场的战地记者袁熙等一批有理想信念的军事摄影人,他们共同为当代军事摄影竖起了标杆和榜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已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军事摄影还需新生代军人扛旗接力。
2017年7月30日,在建军90周年之际,我军在内蒙古朱日和战术训练场首次举行了沙场阅兵,实战化野战化是此次阅兵的鲜明特色,它充分表明了人民军队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坚强决心。这次阅兵中,名不见经传的军队作者范显海的《沙场点兵》(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记录类评委会推荐作品)连同“实战化”成为年度军事热词。
2017年9月,某集团军干事彭希被派往宁夏青铜峡参加实兵实弹演习采访拍摄,演习当日,炮兵齐射的场面着实壮观,但记录炮火齐射宏大场面并不是彭希的锁定目标,炮火下士兵的真情实感才是他聚焦定格的对象。发射前,彭希迅速前出至一门即将发射的加榴炮后方,以近距离炮火为背景,将炮兵战士作为拍摄主体,预判好炮兵装填完弹药回撤的位置后,架好脚架调整好机位,随着“3,2,1,放!”的口令下达,相机快门与炮火发射高速同步释放,他在最近距离拍摄下了《炮火下的士兵》,这幅作品成为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评委推荐作品。彭希是炮兵排长出身,当排长时每次参加实弹射击都会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映红天边的火光及四处飞溅的土石所震撼。他说,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永远不知它对身体和心灵的冲击有多强烈。
2020年8月,中国空军首次组织空军摄影师实施“空对空”拍摄。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空军摄影师余红春翻阅了大量国外“空对空”摄影作品,当面请教有数十次丰富“空对空”拍摄经验的摄影师,对歼-20、歼-16、歼-10C等不同性能的战斗机空中各种不同飞行角度仔细研究。飞行前,他在地面与战斗机飞行员进行细致的模拟协同并确定多套拍摄方案,确保万无一失。拍摄当天,在3000米高空,拍摄运输机以320公里的时速打开后舱门,摄影师身上绑着伞绳,用80-400mm镜头捕捉空军多种主力歼击机空战对抗训练,这一过程考验着摄影师的拍摄水平和对空军第3代、第4代战机专业知识积累。最终,《勇往无前》系列作品以全新视角立体展现了中国空军实战化训练的真实水平,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语言,展现了中国新一代战机凌云壮志之姿。
几位新时代军事摄影人的摄影“实战课”,让我们意识到,军事摄影不能躺在前人创造的光环里孤芳自赏、止步不前,结合新生代军事摄影人的拍摄实践和作品,我认为懂军事、善钻研、练实功才是当代军事摄影的硬道理。
懂军事,是对军事摄影人提出的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引领人民军队全面重塑重构重造,全面推进军队“四个现代化”,在强军兴军征程上开拓了支撑强国复兴的宏伟基业。这就要求军事摄影人要努力学习在波澜壮阔的军事实践中创立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强军思想,钻研现代军事理论和现代战争经典案例,成为真正的军事内行。只有深刻领悟了强军兴军方略,拍摄的作品才能集思想性、艺术性、现场性于一身,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善钻研,是对军事摄影人提出的新境界。近些年,我与军队摄影人交谈中发现,一些人对近20年我军主要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不甚了解,难怪近年来在珠海航展、空军开放日、航天发射等公众可以参与的大型军事活动中,军队作者在同台竞技时常拍不过那些军事摄影迷 (排除摄影器材因素) 。显然,对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规律掌握不够,心中无数成了军事摄影 人的短板。这就提醒军事摄影人要善于加强对武器装备的了解学习和掌握,成为一个懂中外现代武器装备性能的真军迷,才能走出迷雾看见阳光。
练实功,是对军事摄影人提出的实目标。我军的军事摄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始终秉承着纪实摄影的鲜明属性。但摆布导演、主题先行、贴标签、喊口号、举拳头等照片仍然常诉诸报端。如今,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军事摄影界要敢于刀口向内,有破除陈规陋习的劲头,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努力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熟练掌握应用各种摄影“武器”,运用现代多维影像表达和传播手段,深人火热的部队生活之中,与基层官兵摸爬滚打实操实练,在反复摄影实践中练就一双发现的慧眼,捕捉难忘的一瞬。
匈牙利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 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个“近”不只是空间距离,更是对拍摄事件、人物内心的体悟和情感认同。当下的军事摄影人如果把握好以上三点,我相信,富有时代气息、兵味战味十足的精彩画面会在你的取景框内出现,等待你的是如何捕捉按下这一决定性的瞬间。
(原文刊于《中国摄影报》2022年7月26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