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狼牙山:英雄壮歌,浩气长存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华 烯摄
八百里太行,群山耸峙,被誉为“天下之脊”。
何处是主峰?查阅地理资料,标注着太行山脉,最高点3061.1米。
何处是主峰?抗日烽火中,五个坚定的身影,视死如归的纵身一跃,让太行东麓仅有千余米海拔的狼牙山,成为世人仰望的精神之巅。
后人写下铭记英雄的诗篇:摔碎枪时迸发的火花/深深地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华民族万岁”的呐喊/永远,永远惊天动地……
狼牙山五壮士,以悲壮的姿态挺起坚硬的脊梁。
习主席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尊崇英雄、缅怀先烈,是一个对未来怀有希望的民族应有的良知和追求。
夏日,记者踏上狼牙山,去追寻那璀璨的英雄之光,去感悟那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牺牲,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而是义无反顾的抉择
山道蜿蜒,石阶在脚下铺展。山路尽头,便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赤红塔尖、灰白塔身,远远望去,塔身正面“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纪念塔下的广场上,记者听当地的老人再次讲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悲壮故事——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日寇“大扫荡”中,为掩护主力和数万名群众安全转移,边撤边打,吸引敌人走上了山巅绝顶。直至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他们当着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敌人的面,砸碎枪支,高呼着战斗口号,毅然跳下了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身负重伤,后由群众救出,侥幸生存。
英雄壮举撼天动地!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提议:“一定要把他们的英雄壮举留存下来,把他们作为榜样和典型,来鼓舞和教育我们的部队和后人。”这个想法得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赞同。
1942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边区军民自愿带着干粮和工具,肩扛、身背、手提,攀山崖,翻陡壁,将一块块石料、一袋袋沙子、一筐筐灰料送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狼牙山。就这样,边打仗边建设,一座浸满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狼牙山三烈士塔”,拔地而起。
负责维护纪念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日军听说后,将这座塔视为眼中钉,于1943年用山炮将塔击毁。新中国成立后,纪念塔得以重建,后又修缮成今天的样子。
此刻,由山巅俯视,棋盘陀陡峭的山壁,几乎倾成倒梯形。记者鼓足勇气向下看了一眼,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陡的山,他们哪儿来这么大的勇气往下跳啊!”许多次,来此瞻仰的游客禁不住这样问。
幸存下来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后来曾不约而同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宁死也不当俘虏!
宁死不屈!大好河山,见证了一部又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美史诗——
冀西井陉,1940年9月6日,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军包围在挂云山。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突围失败的5名战士,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的儿童团员康三堂,年仅15岁……
鲁南沂水,1942年11月2日,山东军区特务营300多名指战员为掩护军区机关和部分群众突围,在笛崮山与8000余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剩余14名勇士砸毁武器,集体跳下山崖……
晋西和顺,1943年5月5日,日军纠结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带领警卫部队阻击敌人,最后战至6人,弹尽粮绝,跳下壁立千仞的阳曲山,英勇捐躯……
喊声英雄泪满襟。700多年前,文天祥写下《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今天,重读一部抗战史,再写一首《正气歌》,你能写出哪些英雄的名字?
在棋盘陀一个岔路口,记者与前来寻根的陆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官兵不期而遇。
作为连队荣誉室讲解员,狼牙山有多高、五壮士当年战斗走的哪条路,副班长张茗峙讲得头头是道。
今天,真正站到狼牙山这个岔路口上,张茗峙却格外沉默。
那时,六班边打边撤,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往右的路通往老君堂,如果走这条路,敌人必定跟踪而来,主力部队和群众就暴露了;往左通往棋盘陀顶峰,到了那里无路可退,但可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
“牺牲,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而是义无反顾的抉择。”这句讲解时曾说过一遍又一遍的话,此刻让张茗峙依然激动。
继续走,记者留意到,张茗峙捡了两块石头放进背包,一块来自五壮士跳崖的棋盘陀,一块来自五壮士与大部队分开的那个岔路口。
那些壮烈的、高尚的、永恒的记忆,仿佛就浓缩在这两块石头中。“我背的不是石头,而是沉甸甸的历史。”张茗峙说。
英雄,不是云端的神像,而是苦难中崛起的脊梁
站在雕塑前,73岁的宋福保,望着人像出了神。他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后人。
只见五壮士怒目圆睁、神情坚毅,双手高高举起石头,仿佛随时准备砸向敌人。
“雕塑和您父亲像吗?”记者问。宋福保摇了摇头说:“像,又不太像。”
像,是雕塑的面容与父亲宋学义相似;不像,是因为雕塑的神情,宋福保从未在父亲脸上见过。
1947年,因腰部重伤退役的宋学义返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安排各地政府寻访战斗英雄。时任沁阳县民政科负责人张贺兆,找到了宋学义。但他一时无法把眼前这位两脚泥一身土的农民,与血战狼牙山的战斗英雄联系在一起。
也是那次寻访,宋福保才知道自己的父亲竟是“大英雄”。儿时,他对父亲的印象,就是那个扛着锄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身影。
宋福保清晰记得,每年的9月25日,父亲总是格外沉默,时常蹲在路边闷闷抽着旱烟。
这一天,是3位战友的祭日。牺牲在狼牙山时,胡福才28岁,胡德林24岁,马宝玉21岁。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马宝玉可能还在点心铺里当学徒,宋学义可能会凭着磨面的手艺讨生活……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国破家亡之际,听闻打鬼子的八路军来了,马宝玉给妹妹留下3块糖,踏上战场;胡德林放下喝了一半、能照出人影的稀粥,跑出家门,追上部队……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不当亡国奴,多少中华儿女毅然抛家舍命上前线,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1950年,350位战斗英雄齐聚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他们,无不战功赫赫,无不满身伤痕。对战斗英雄的一段描述令人动容:“抚摸着他的遍体刀伤弹痕,你会为他能活着和你见面感到强烈的欣慰和惊疑,你会觉得心酸……”
然而,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根据地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的另一面——结束一场战斗归来的八路军战士,有的与妇女一起纺线;有的背着柴草归来;有的扛起镰刀,准备垦荒……
在这里,你似乎找不到传说中的英雄。一群人民的子弟汇聚成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他们生长于这片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也为了这片土地挺身而出、赴汤蹈火。
狼牙山上,纪念馆里,前来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发现,烈士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的生平简介上,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仅有后人绘制的画像。
凝视历史的投影,记者深深感到,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不是云端的神像,而是苦难中崛起的脊梁。
夏日的狼牙山,游人如织,摆摊的老人悠闲地坐在树荫下。景区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抗战老电影。伴着电影里的枪声,一名小男孩好奇地拿起摊位上的木制步枪,做出射击的姿势。
记者望去,小男孩身后的五壮士群像雕塑,与狼牙山融为一体,犹如天然生长在这片大地上。
英雄的平凡和平凡的英雄,搭建起如此动人的世界。
英雄的鲜血,化作大地的滋养
山脚下,狼牙山五壮士红军小学,书声琅琅。六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正在语文老师李艳辉带领下,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李艳辉是一名资深教师,这篇课文,她已经教过许多遍。小学生们思维活跃,一次课后,有个孩子问她:“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我要怎么传承呢?”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觉得五壮士的精神在今天有没有过时呢?”学生回答:“没有过时。”
“我们生在狼牙山,长在狼牙山,更有责任把英雄的故事讲下去。”李艳辉认真地说,“只要一代代孩子记得英雄,英雄的血脉就不会断。”
采访中,年轻的讲解员李鑫为记者哼起一支歌:“棋盘陀,山崖高,壮士的血花红;勇敢的八路军,五个好英雄……真可惜,枪弹完,一死报祖国……”
五壮士跳崖后,这支《狼牙山五壮士歌》在晋察冀边区传唱开来。
1942年,一支八路军小分队被包围。他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将枪捆在身上,高唱这支歌,手拉着手跳入滚滚河水……
80多年后,这支歌仍回响在狼牙山上。唱着这支歌,李鑫不觉红了眼眶。
爷爷也曾给儿时的她哼唱过这支歌。当时,她觉得曲调太过简单。而今,成为这段历史的讲述者后,她终于读懂了这支歌:看似重复的歌词和曲调,是在吟叙,更是在呐喊。那悲壮的牺牲与不屈的坚定,就藏在这支歌中。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群又一群先烈,血战到底,魂归山河;一个又一个英雄,视死如归,化作民族的星辰。
然而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有一种尘霾,试图迷失我们的双眼——
2013年底,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自诩“解读历史、传播真理”的认证账号发布微博,居然将不屈抗战的狼牙山五壮士污蔑成土匪。
前些年,一些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曾一度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等讴歌人民英雄的课文,引发巨大争议。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距离狼牙山不远的一处训练场上,陆军某旅二级上士谭丰爵和战友们正在训练。
“那不单纯是一座山,而是一座精神丰碑。”训练间隙,遥望狼牙山,谭丰爵感慨地说,“忘记英雄,就是忘记历史;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便不知道未来该向何处去。”
进入新时代,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部分红色经典,重回教科书。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作出宣判,判决被告洪振快立即停止侵害英雄名誉、荣誉的行为。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这一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第19批指导性案例。
第一批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小学生,如今已经年过半百。英雄的故事,像老树的年轮,记录着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坚韧;英雄的故事,又像红色的种子,在一代代人记忆深处生根发芽。
17年前,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舍命一跳,空降震区。送别救灾部队时,12岁的男孩程强,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如今,他已经成长为“模范空降兵连”一名排长,练兵不懈、冲锋在前。
教室里,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大声朗读着课文:“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总有一天,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会像记者一样,在某个时刻重读这篇课文,不知不觉热泪盈眶……
此刻,读书声飘出窗外、飘向远山:“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扫描二维码 云端瞰山河
素材支持:姚欣彤、胡宇杰、吴森保、宋福保、肖璐瑶
融媒文案:何 星
视频拍摄:华 烯
视频剪辑:华 烯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臧晨雨、何承忆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