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
■张 薇 朱姝璇
八路军部队在崇山峻岭中前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
活跃在洪泽湖上的新四军部队。
八路军战士埋伏在“青纱帐”中,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进行刺杀训练。
1937年深秋,日寇的铁蹄肆意蹂躏,持续在华北、华中、华南展开大规模进攻。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形势任务变化,积极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新局面。
11月12日,太原失陷4天后,毛泽东同志做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的重要论断。随即,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八路军3个师兵分多路,挺进晋察冀、晋西南、晋西北、晋冀豫等地区。太行山深处,八路军战士背着简陋的行囊,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午城、井沟战斗中,八路军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有力打击了西犯日军的猖狂气焰;神头岭、响堂铺战斗中,八路军巧妙伏击,吸敌打援,破坏了敌人的补给线。军民携手抗击日寇,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抗日游击战蓬勃展开。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北大地涌现。1937年8月,山西新军组建,河北、山东地区人民抗日武装随后也相继成立。经过1938年冀中春季反“扫荡”、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等战役战斗,抗日星火在华北地区呈燎原之势。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间,八路军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部队由出征时的近4.6万人发展至15万余人。
南京沦陷,华中危急。1938年5月,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苏南水乡,新四军凭借芦苇荡掩护,突袭日军汽艇;皖南山区,砍柴的樵夫、浣衣的村姑,都会为新四军传递情报。至1938年底,新四军顺利完成集中、改编和向华中敌后挺进的任务,取得230余次战斗胜利,歼灭日、伪军3200余人,初步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抗日根据地,部队由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至2.5万余人,成为插向日寇占领区的一把尖刀。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正如抗战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华南坚持敌后抗战,构筑起一个个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牵制和消灭了侵华日军大量兵力,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到敌人后方去
铭记·抗战印迹
档案解读:
1938年5月,为贯彻中共中央“深入到敌人后方去”的行动方针,新四军各部陆续开赴华中敌后,在大江南北广泛开展抗日斗争。这张1944年绘制的《新四军进军华中敌后形势要图》,清晰展示了新四军各部1938年至1943年的进军路线,完整呈现出新四军挺进江南、移师江北,一度直逼南京、上海、武汉等日军指挥枢纽,创建与巩固淮南、苏豫皖边、豫鄂、苏北等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程。6年间,新四军官兵和根据地人民面对日顽夹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摩擦作战,经历了极其严酷和复杂的反“清乡”斗争,使得华中各根据地日益巩固,成为开展战略反攻的重要基地。
(图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