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涓涓热血,当为人民流淌
巍巍昆仑,茫茫雪域。
新疆塔什库尔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这里有世界最高、海拔5100米的国门红其拉甫,也有与三国交界的漫长边境线。
既守国门,也守民心。塔什库尔干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丁发根曾扎根的马尔洋乡在县城135公里之外。全乡534户人分散在6670平方公里的高原上,他走访一遍需要一至两个月。
丁发根的小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牧民们的需求,办户口、找工作、修房子、盖羊圈……只要牧民需要的,他都管。
在派出所工作的11年里,丁发根记不清走访了多少遍,翻过了多少座山,磨破了多少双鞋,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图个啥?”有人问他。
丁发根回答干脆:“边远牧区的群众需要我们,就是为了他们。”
2006年7月1日,一声汽笛,划破了雪域高原的亘古沉寂。

青藏铁路公安局沱沱河车站派出所民警在巡查路线(2020年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浡 摄
这天,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但直到它翻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越过沱沱河,才算真正爬上了“世界屋脊”。
守护这段582公里“天路”的,是青藏铁路公安局沱沱河站派出所的67位民警。
唐古拉,雄鹰飞不过的雪山。但山高,高不过他们的脚板。

青藏铁路公安局沱沱河车站派出所民警叮嘱沿线公路护路队注意安全(2020年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浡 摄
在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在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里、在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下……十几年来,他们累计巡线30多万公里,确保了这段“天路”无一起影响铁路通行的事故发生。
而他们,先后有20多人留下终身病痛,甚至献出生命。
守护,不只在艰苦的边疆,也在生活的寻常。

1997年,佛山女孩吴嘉敏依偎在奶奶怀里与救助过自己的110民警“握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广东省公安厅供图)
广东佛山,25岁的吴嘉敏有一个独特的小名——“110”。
1996年9月2日晚上,嘉敏的妈妈突然临产,情急之下,75岁的奶奶拨通了110报警电话,巡警不到三分钟就冲到6楼,用藤椅将产妇抬到车上,孩子因及时送院得以顺利出生。为了感谢民警,家人将孩子的小名唤作“110”。
有困难,找警察。1986年1月10日凌晨3点15分,新中国第一宗“110”报警电话铃声在广州响起。
如今,全国“110”报警电话日均接警近30万起。这是每天30万份的信任和期盼,也是每天30万份的守候和响应。

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开通全国首家110报警服务台。这是第一代接线员在工作中(1986年2月摄)。新华社发(周晓辉 摄)
35年来,链接起人民群众和人民警察之间普通的三个阿拉伯数字“110”,有着最简单也最丰富的诠释——一心一意的守护。
在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2000多名长江航运警察护卫着母亲河的岁岁安澜;

在重庆北站开往南京南站的D2272次列车车厢里,成都铁路公安局重庆公安处的民警与旅客进行互动(2021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在祖国大地飞驰的列车上,1万多名铁路乘警护佑着亿万旅客每一次出行;
在边境一线和国门口岸,广大移民管理警察披星戴月为国戍边保平安;
此外,还有2万名缉毒警、16万名刑警、27万名交警、150万名派出所民警辅警……
默默守护,却甘之如饴。因为他们,期待化险为夷、平安祥和的时分;倾心万家团圆、国泰民安的景象。

在天津市2019年集中销毁毒品活动现场,警察将毒品搬送到销毁炉处(2019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