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空降兵某旅组织官兵走访26位志愿军老兵——
我们从未忘记 英雄从未走远
■赵英强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志愿军老兵李显章激动地给寻访小组官兵讲述战斗往事。谢程宇 摄
志愿军老兵滕建清展示当年的战友合影。廖翔 摄
罗康军将父亲的立功证书等遗物捐赠给空降兵某旅黄继光纪念馆。王宝强 摄
从志愿军老兵何文俊家中离开的时候,空降兵某旅寻访小组带回的“文物”,是一块石头。这块夹杂着白色花纹、拳头大小的青色石头,是何文俊当年从抗美援朝战场的坑道里带回来的。
见到寻访小组官兵时,94岁的何文俊执意换上了那件胸前挂满奖章、纪念章的老式军装,即使此时的上海正逢盛夏。
“见战友,就要有见战友的样子!”
荣誉满身的何文俊神采飞扬,不谈荣誉,不谈功勋,却给官兵们拿出了那块石头。
1952年,上甘岭战役转入坑道作战阶段。敌人对身处坑道的志愿军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坑道里缺粮、缺弹药,最要命的是缺水。
为了解渴,志愿军官兵想尽一切办法:坑道里的石壁上残存着湿气,大家趴在石壁上,靠舔吮石头解渴。何文俊说,他挑拣了一些渗着水珠的石头给伤员,自己就随意找块石头含在嘴里,硌出点血来润润口腔。
“两天两夜没喝过水,整张嘴都糊在一起,眼睛睁不开,又饿得发慌,但是枪一响,脑子会忽然变得很清晰。”何文俊告诉这些年轻的战友,他们全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跟敌人作殊死较量。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结合重修该旅黄继光纪念馆文物征集活动,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降兵某旅组成一支寻访小组,从4月份开始,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帮助下,赴5省14市走访了26位志愿军老兵。
行程近13000公里的寻访之旅结束后,随着寻访小组一起“返回”的,除了各式各样的文物,还有厚重的老兵故事,更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分别多年的战友“云上”重逢,志愿军老兵的后代替父亲圆梦……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读懂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读懂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文物无声 精神不朽
在志愿军老兵王志远的家中,他双手颤颤巍巍地把一个搪瓷缸递给前来慰问的寻访小组官兵。搪瓷缸上面的红字说明了它的来历,“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过去的许多年里,这个搪瓷缸都被王志远放在卧室电视柜上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想起老战友,王志远就会把它拿下来,细细擦拭一番。
王志远至今记得,参加上甘岭战役前,他所在的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3营8连指导员马贵才,曾用这个搪瓷缸给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是水,我们就是装水的杯、接水的盆、蓄水的缸!水无常形,我们也能吃得下他们!”
上甘岭战役中,王志远一直想象自己是一只打不坏、摔不烂、装不满的杯子,再多的困难都能容得下、扛得住。他曾作为爆破队员,端掉了敌人2个火力点,身体中弹后因体力不支主动要求担任机枪手,掩护其他爆破队员摧毁了最后一个地堡,全歼敌人。
寻访的志愿军老兵多了,官兵们发现,他们这一次征集的很多文物都非常珍贵,“不少老兵以前捐过很多纪念品,现在留在手里的都是最舍不得的……”
家住四川南充的老兵邓彰德,捐出的是集体一等功证书。邓彰德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英雄。在上甘岭坑道防御战中,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3连5班坚守阵地,不但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而且无一人阵亡。战斗结束后,上级给5班记了集体一等功,邓彰德因毙伤大量敌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得知寻访小组肖致远所在连队的前身是自己的老连队,邓彰德拿出了最珍视的“宝贝”——集体一等功证书。
“这个证书就交给你们吧……”肖致远小心翼翼地接下这张集体一等功证书,“等我们回去把这个证书放在纪念馆里,到时再邀请您来参观……”
寻访小组官兵和邓彰德拍了张合照。合照的背景,是一面上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4个大字“英雄之家”。
“文物无声,精神不朽。征集到这些珍贵文物的同时,我们有幸当面领略老英雄的风采,感受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肖致远说。
时光不歇 思念不止
“本来想尽快去乐山见你们,但最近我临时有事,看来要8月才能去见滕姐了……”
7月初,志愿军老兵刘军给志愿者廖翔发了一条微信,为没能按时赴约抱歉。廖翔告诉记者,刘军和她口中的“滕姐”滕建清能再次联系上,还要感谢寻访小组。
去年9月,廖翔等志愿者拜访了志愿军老兵滕建清。滕建清家里保存了很多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志愿军54军文工团一个小分队的合影。合影中有一位小姑娘,名字叫刘军。
滕建清和刘军既是同乡也是好姐妹,更是好战友。当年,她们随部队入朝作战,参加了金城战役。2001年,两人在四川成都参加战友聚会时曾重逢,后因更换电话号码失去了联系。
“要是你们能帮我联系上她就好了……”志愿者通过各种渠道帮滕建清寻找刘军,一直没有消息。今年5月,寻访小组来到四川乐山寻访志愿军老兵时结识了廖翔。得知滕建清的愿望后,寻访小组也主动帮忙寻找,终于获悉刘军的联系方式,让两位老战友通过视频连线再次“相聚”。
“能够在寻访过程中帮助老兵达成心愿,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寻访小组组长张俭波告诉记者,这次寻访之旅,他们结识了许多志愿者和社会公益团体,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老英雄们的关爱。
这个夏天,同样有收获的还有志愿军老兵罗恒孝的儿子罗康军。
7月3日,罗康军从新疆克拉玛依市出发,千里迢迢来到空降兵某旅驻地,将父亲罗恒孝留下的立功证书、复员军人证明书和军功章等8件遗物,捐赠给该旅的黄继光纪念馆。
罗恒孝与特级英雄黄继光是同连战友。上甘岭战役中,罗恒孝两次荣立三等功。2002年,罗恒孝因病去世,罗康军一直想替父亲找到老部队。今年5月,通过其他志愿军老兵联系到寻访小组,罗康军终于得偿所愿。
离家之前,罗康军的妻子曾劝他路途太远,可以把捐赠的物品邮寄过去,罗康军坚持要亲自去一趟,“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老部队,我必须去看一看。”罗康军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总是给他讲上甘岭的战斗和黄继光的英雄故事,总是一遍遍说自己是幸运的,许多战友都没能从战场回来。
虽然父亲从未提及,但罗康军知道父亲想回老部队看看,“我也算替父亲圆梦了”。
追随足迹 砥砺前行
最近一段时间,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英雄连”下士陈昆,一直忙着剪辑整理寻访小组带回来的视频资料。虽然他没有参加前期的实地寻访,但是每当打开电脑,看着视频中老英雄深情回忆当年的战斗往事,陈昆总感觉一位位老英雄就坐在自己面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寻访小组看望慰问老兵时,都会把老兵的讲述全程录制下来,回到部队剪辑整理后作为重要的视频资料保存。
陈昆剪辑的第一个视频,主人公是志愿军老兵张秀。参加上甘岭战役时,张秀是一名卫生员。她身体瘦小,但意志顽强,先后从阵地上背下30余名伤员。
“那个汽油弹爆炸后,衣服粘在身上脱不下来,我们就用剪刀把战士们的衣服剪开……”视频中,张秀边说边比画,尽力还原战斗场景。陈昆看视频入了神,一直到视频播放结束才反应过来“自己正在剪视频”。
屏幕内外,横亘着久远的岁月,陈昆却情不自禁把自己代入那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年代。他不禁思考:如果战争明天打响,我们这一代官兵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顶得上?
陈昆告诉记者,他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项整理资料的工作,但是真正融入进去才发现,“这不是工作,而是一项延续70年的历史任务,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
许多老兵见到寻访小组时都会感慨,“见证那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再过5年、10年我们肯定就不在了……”“你们这次寻访活动非常有意义……”看着视频里一位位老兵充满期望和信任的眼神,陈昆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那是一副使命的担子,正挑在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