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马”当先,探寻这名侦察营营长的制胜秘诀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马三成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1-08-24 09:39:48
马乾(右)带领战士从全地形车跃下,进行引导冲击。
马乾(左二)带领战士进行高原武装泅渡训练。

“来无影去无踪,如闪电似清风,单枪匹马闯敌阵,捕捉俘虏探敌情,水深千尺能泅渡,山高万丈敢攀登……你要问我是哪一个,我是人民的侦察兵。”

这首《侦察兵之歌》是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马乾和官兵们最喜欢唱的战斗歌曲。每当攀爬雪山、泅渡冰湖、横越河流等课目训练结束后,战士们最喜欢唱这首歌。

2021年6月上旬,马乾到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战神学长讲堂”做报告时,还满怀豪情地唱起了这首歌。

有学员问他,你当营长1年多,就被陆军授予第三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你带队参加西藏军区创破纪录活动又取得旅团金牌数第一,你的制胜秘诀是什么?

“老前辈战场制胜靠它,我们打仗训练也靠它,这就是无敌不克的‘两不怕’精神!”马乾铿锵有力地回答。

2017年4月,某合成旅侦察营组建。2019年11月,马乾从西藏军区训练处参谋岗位调到该营当营长。

在训练索降时,看到连队训练明显降低了难度,马乾问为什么。官兵们说,练坐式下滑,别的部队都这么搞,倒滑训练不能再搞了!

马乾想,特战部队都是边倒滑边射击,为什么侦察兵不能训练?

马乾曾是军区机关参谋里的“笔杆子”,他当营长后很想大展拳脚,可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凉水。

在讨论翻越雪山冰川、武装泅渡冰湖、夜间展开侦察等行动方案时,一名进行过雪山攀登训练的骨干说,他遇到过雪崩,这个课目组织起来很危险。至于泅渡冰湖,以前没有人搞过。

当马乾提出要搞侦察分队夜间破袭战斗演练,而且是红蓝实兵实弹对抗演练时,大家都愣了。

有的说,上级没有赋予营里这个夜训夜战课目,营里为啥要冒险?有的人会后还悄悄对他说,你刚从军区机关下来,不要整太大动作。万一整出事来,问题就复杂了。

还有的说,现在的战场很透明,敌人的夜视器材很先进,咱们侦察兵玩的那一套恐怕派不上多大用场了。

马乾想,为什么官兵热衷于参加大项任务,而面对训练创新畏首畏尾?老前辈创造的制胜战法真的过时了吗?

在营党委议训会上,马乾说,部队是要打仗的,完成大项任务再多、荣誉再多,不等于未来战场能打胜仗!侦察营是部队调整改革后新组建的作战单元,是新质作战力量,如果不搞训练创新,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我们组织爬雪山、泅渡冰湖,不是为了争彩头,而是我们营担负着穿插作战任务。尽管这些课目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平时多扫除一个训练盲区,战时就多一分打赢的胜算。所以,风险再大,也要探险探路!

想让官兵身入战场,思想先要进战场。马乾结合战史战例研究给官兵们上军事理论课,重温老前辈的制胜法宝。

他说,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战旗方队里有一面旅里的“白云山团”战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个团顽强阻敌11昼夜,圆满完成白云山阻击任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马乾又说,“白云山团”凯旋后,奉命移防,参加了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涌现出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不怕”精神的“阳廷安班”。“阳廷安班”一个班完成一个连的战斗任务,被西藏军区记集体一等功。

1963年2月,毛主席听了西藏军区的战斗情况汇报,肯定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近年来,习主席多次在重要讲话和开训动员令中,要求全军发扬“两不怕”的战斗精神。

作为新一代传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两不怕”精神的模范传承者!马乾的话掷地有声,深深刻在了每一名官兵的心中。

营区周边的几座大山爬过没有?马乾问官兵们。大伙儿摇头说,这个山上全是原始森林,根本没有办法穿越。

2020年4月,马乾带着驾驶员陈鹏,先爬营区周边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马乾拿了一张地图、一把砍刀,就出发了。他们爬了3个多小时,才到雪线。

这次探路,让马乾积累了一些数据。山顶比山脚气温低10摄氏度,而且常有雪坑、暗沟,危险无处不在。同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要经历密林、灌木丛、雪山等多种地形,需要携带不同的物资器材。在密林中要带砍刀,便于开路;在雪线以上要穿专业高山靴,保暖防滑……

随后,马乾联系了曾8次登顶珠峰的登山教练旦增,给全营上课,在海拔4500多米的驻训地指导攀爬训练。每周两次的登山训练,有效提高了官兵耐缺氧、抗寒等能力。

2020年8月6日,他们训练冲顶。按照战时携行标准,每人负重60斤以上。

当时,二连三排战士何亮负重70多斤,加上他本人150多斤的体重,几次陷入雪地,前后队员用保护绳才把他拉了起来。

攀爬时,马乾走在最前面,既是示范导向,也是安全把关。他通过对步伐和节奏的控制调节爬山的训练强度。经过5个小时的攀爬,全体官兵登上海拔6100米的雪山顶。

接着,他们在山上组织穿插迂回营战术演习,下山后又展开武装泅渡、牵引横越、夜间破袭等课目的连贯作业,全程2天2夜。

做报告时,马乾笑着对母校学员讲起一个生活小插曲:他当营长19个月,有16个月在野外驻训。他宿舍的门口,鸟都筑巢生蛋了。

武装泅渡,在西藏高原是第一次组织,官兵们心里没有底。

怎么搞?马乾把附近河流、湖泊都考察了一遍。他自己先在海拔4700米的王日错(湖)进行了5次下水试验。发现水温是分层的,湖面温度高,具备泅渡条件。水底温度低,水草特别长,容易缠住肢体。

马乾组织武装泅渡训练时,发现泅渡时重装没法背,杂草太深,遇到敌情时潜不下去。

马乾和官兵们一起集思广益。二连一排排长李胜鑫建议把携行具塞进一个大的塑料袋,然后再装入被褥和衣物,上边再捆上迫击炮、狙击榴弹发射器等重火器,解决重装不能在水中背游的问题。同时,也可作为水面射击的依托物,用以应对湖对岸可能出现的敌情。

马乾反复试验,发现此法可行。他们在武装泅渡时组织水面射击,50到25米用微声冲锋枪对固定目标命中率达到了100%,但在水里边游边射击难度很大,身体动、枪动,身体不动,就会下沉。只有把握非常短的射击窗口,才能命中目标。

牵引横渡训练危险更大。外训是8月天,正值雪水融化、河道涨水的季节,河水比湖水要冷得多,而且流速非常快。

那天,马乾第一个下水。他把保护绳拴在腰间,一头扎进浑浊的河水中。游到河中间时,由于水流太急,把他腰里拴着的保护绳冲成了弧形,形成巨大的牵引力。保护绳一下子变成了“夺命绳”!

情急之下,排长李胜鑫腰里缠了一条保护绳,一头扎进激流之中。两人互相协助游向对岸,将保护绳拴在对岸的固定物上,其他官兵拉着绳子过了河。

参加过出国比赛的营属情报队班长王静建议,在绳子上安装一个滑轮,人吊在滑轮上快速滑向对岸。马乾眼睛一亮说,好!

结果,80多米宽的河面上,人均牵引横越用时大约9秒,比平地徒步冲击还要快。

马乾受到启发,再进行先锋渡河结绳时,改为双人前后渡河结绳,使安全更有保证。后来,马乾还摸索出穿保温泳衣等措施,防止训练时出现身体失温,成功地在西藏最冷的季节进行涉水训练,从而实现了全年全天候武装泅渡训练,填补了高原武装泅渡训练的空白。

官兵敬佩地把马乾称为“高原蛙人”!

侦察兵穿插渗透到位后,紧接着要开展破袭战斗。在以往的破袭战斗中,侦察兵跟步兵的进攻战斗区别不大。而马乾一心要让侦察兵从“大步兵”真正变回“轻骑兵”,发挥战场的尖刀作用。

为了把侦察兵打造成无声无形、无影无踪的“战场幽灵”,马乾在营里建立了模拟蓝军,用光学红外雷达等多种侦察手段监视参演分队,一旦被发现,一律视为“阵亡”。

以前,侦察兵进行夜间战斗,单纯靠头盔夜视仪观察作战,夜间精确观察和打击比较困难。新装备侦察车配发以后,具备红外、微光夜视功能,可以全程提供目标引导,给火力组提供精确坐标,引导火力打击。

有了新装备,如虎添翼。侦察车具有防弹功能,但不能抵御火箭筒袭击。如果被火箭筒摧毁怎么办?

马乾带领训练创新小组,邀请专业人士一起对新型侦察车计算机进行无损改造。仅仅装了一个视频转换器,就实现了前沿侦察车到纵深侦察车,再到旅指挥所的情报传输,让旅指挥员能实时看到前沿战场情况。

更为可贵的是,马乾把全营配属的新型侦察车全部自动组网,即使敌人摧毁一台或几台侦察车,也不影响侦察车的传输网络和侦察作战行动。

那天,夜战演练。时钟指向22时30分,气温零下5摄氏度,由马乾指挥的“侦察分队夜间穿插遭遇战斗”,在海拔4700米的高寒山地打响。当我侦察分队完成对敌侦察观察所的破袭任务,时钟已经指向子夜。

侦察营探索夜战夜训路子的经验,很快在全旅推广。西藏军区赋予该旅一个联合战斗实兵演练的课题,配属装甲、远火、地导、特战、陆航等精锐兵种作战,依然在夜间进行。

马乾再次临危受命,配合旅领导组织这个课题的训练创新。

走下演训场,面对军区战法集训代表们的高度评价,马乾深有感触地说,未来作战绝对没有演练这么轻松,要在夜战中取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一个营长,一个基层指挥员,正在转型训练的道路上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