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维和军人陈琦:但愿这片土地早日恢复和平安宁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丁文栋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1-01-26 12:41:12

从地中海畔的黎巴嫩到西非马里,从红海沿岸的苏丹到中非刚果(金),中国维和军人跨越山海,奔赴异国他乡。道路修复、雷场清排、物资运输、医疗救护、武装巡逻、保护平民……他们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构建起一道道捍卫和平的“蓝色防线”,书写着“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无悔青春。在很多当地民众眼中,“中国红”与“和平蓝”交相辉映,那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颜色。

雷场逆行

■丁文栋

【人物名片】陈琦,三级军士长,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3组组长。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老婆,马上登机了,让我再看看孩子……”依依不舍中,陈琦挂断了视频通话。这名曾经处理过无数爆炸物的硬汉,此刻红了眼眶。戴上维和部队的蓝色贝雷帽,登上远行的航班,这一去便是一年。

飞机越过地中海上空,黎巴嫩就在眼前。这个被同时称作“中东小巴黎”和“中东火药桶”的地方,风景优美却暗藏危机——约1.0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埋藏着成千上万枚地雷和未爆弹。“任务区安全形势怎么样?有多少地雷需要清排?地雷危险系数有多大?”一路上,一个又一个疑问闪现在陈琦脑海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地区,海风习习、阳光明媚,鸟群掠过茂密的树丛,中国扫雷官兵向着被阴霾笼罩的雷场前进。

初到雷场,脚下荆棘遍布、蛇蝎横行,耳边不时传来枪声,大家都感到一阵阵紧张。作为扫雷组长的陈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状态怎么扫雷?第一天出任务,必须开好头。

“大家集中注意力,检查装备器材,准备展开扫雷作业,副组长跟我先进去。”陈琦一边帮战友检查防护装具,一边说道。

在这个每向前走一步都可能触雷的地方,扫雷作业的危险性很大,复杂的地理条件更增加了任务难度。“扫雷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事关生死,必须确保零失误,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话是陈琦的新兵班长告诉他的,他牢记了17年。

大风将通道里的一棵大树刮倒,虽然没有引爆地雷,但树底下一枚防步兵地雷随掀翻的泥土一并露出地面,卡在交错的树根中间,摇摇欲坠。

陈琦仔细察看地雷的位置,思考处置对策。“地雷被树根包裹,无法直接起爆,需要割除树根以留出空间设置装药。”陈琦用对讲机向连长汇报。

“这种地雷触发装置比较敏感,作业过程中随时可能引爆。”陈琦回头看看战友,厚重的面罩下,目光坚定而又从容:“所有人退出通道,让我来!”队员们缓步后退,通道尽头只留下陈琦的背影……

为了避免将地雷震落,陈琦双膝跪在地上,用剪刀和锯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树根。这一跪就是半个多小时。待排雷完毕时,他厚重的防护服已经被汗水浸湿。陈琦知道,任务初期,队员们经验尚浅,自己作为扫雷组长必须冲在前面,给年轻战友做好榜样。“按照标准程序作业,稳中求胜,地雷也没什么可怕的。”

夕阳西下,悬挂着中国国旗的车队经过一座村庄,路边嬉戏的儿童热情地向战士们挥手致意,脸上露出天真淳朴的笑容。陈琦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或许,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真正意义”。

回到宿舍,陈琦在当天日历的右下角写下了数字“5”,这是他当日清除的地雷数量。累了一天,他缓缓闭上双眼准备休息。海风翻开桌上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一行大字格外醒目:“但愿这片土地早日恢复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