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维和战场,惊心动魄三个月

来源:维和部队微信公众号 作者:安少永 王宏阳 王兴刚等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1-12-19 09:45:40

西非马里,是撒哈拉沙漠南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

8月下旬,由陆军第80集团军某工化旅抽组而成的中国第九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出征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西非维和战位的中国接力

马里加奥的夜空,满天星斗,通透寂寥。

入夜,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第九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的两名准备上哨的彝族战士——阿力日武和阿西小兵,走向位于营区西侧的1号哨楼。

虽然夜幕驱走了不少燥热,但顺着铁梯爬上七八米高的哨位,防弹衣里的星空迷彩还是湿了大半。

1号哨位的观察范围为正西方向的扇形地带,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观察通往加奥机场方向的N17道路。

静谧的夜色笼罩着这座哨楼。

走进哨门,四周的窗户悬挂着大块防弹玻璃,哨位的桌子上面,望远镜、夜视仪和红外瞄准具等装备整齐排列。

与前班哨兵交接值勤情况和枪弹后,他们在双手、脖颈、面颊都抹上了驱蚊药水。没到过非洲,不知道蚊子的可怕——这里的蚊子往往云集而至,密集来袭。上一批的战友特意强调了防蚊的重要性,加奥地区的外军维和部队,一些官兵因被蚊虫叮咬,患上重度疟疾,甚至牺牲。

9月的加奥正值雨季,这天吃完早饭,雨过放晴,天气异常闷热。

第八批工兵分队保障中队的张勇又像往常一样,戴上了口罩和面屏,穿好防护服,坐进了拉水车的驾驶室。不一样的是,他今天的搭档不再是朝夕相处了一年的史安杰,而是第九批接替自己的“新人”孙其永。

按计划要求,张勇所负责拉水、拉油和运送给养的任务要率先与第九批官兵进行交接。

“与联合国人员接触时,一定注意做好全身防护,最重要的是确保口罩和面屏的正确佩戴。”

“雨季拉水,停车时要用三角木对车轮进行支撑,防止车辆陷进泥中。”

“遇到群众围堵时要紧闭车窗,要及时报告请求支援。”

回国之前,张勇要把接力棒顺利传递下去。

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区内,鲜红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为了同一个和平目标,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军人在这里汇集和凝聚,传承着手中的维和接力棒。

最危险任务区的五星红旗

锃亮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子弹,压满了弹鼓。

来自工兵分队警卫中队的重机枪手张俊峰在步战车上全神贯注,时刻准备着。也许下一秒,子弹就会发射出膛。目标,不是靶纸,而是有攻击举动的恐怖分子。

车队驶出加奥超级营地,工兵分队的官兵第一次到营外执行施工任务——修建加奥超营北门靶场。

出发前,工兵分队政工组宋干事和战友一起,仔细检查了每辆车悬挂的五星红旗。在维和官兵看来,五星红旗是加奥超营最鲜艳的、最醒目的。

尽管当地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但官兵外出时必须按照规定戴上头盔,穿戴好40斤左右的护具。

警卫中队中队长殷培馨对大家说,尽管这些装备会让你汗流浃背,但关键时刻会救你的命。随后,大家开始相互检查随身携带的武器弹药,为顺利完成任务做最后的准备。

一声令下,车队缓缓出发。

通往机场的红土地马路上,泛起汹涌的热浪。路旁的房屋,千疮百孔,褐色墙体上布满了弹痕。

炙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战争的味道。

车队经过沿途的各类检查站,并没有受到过多询问拦阻,因为车身上喷印的UN字母,还有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渐渐的,官兵们紧绷的神经慢慢地放松下来,心中也逐渐归于平静。他们知道,五星红旗在哪里,祖国就在哪里。

看似平静的路上,往往隐藏着各种威胁。殷培馨告诉笔者,10月份,东战区就发生了数起维和友军以及马里政府军遭恐怖分子路边伏击或简易爆炸物袭击的事件。

每到危险路段,警卫中队的官兵都要全副武装下车展开搜索;每处可疑地点,防地雷小组都要在路旁仔细排查。

阿帕奇和支奴干武装直升机一次次从我们的身边和头顶飞驰而过……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在这条路上,每一刻都可能被路边炸弹袭击。

“来到任务区后,睡觉都要睁着眼睛。”对于殷培馨来说,这种“紧绷着”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行走在生死边缘,稍有疏忽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步战车内,同行的机枪手文善成告诉笔者,以前从未想象过,每天会离枪声或爆炸声这么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次是马里当地武装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

执行任务返回营区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位于营地一角的“5·31烈士纪念园”,那是维和官兵利用被炸毁的装备搭设的,以纪念牺牲在维和战场上的蓝盔勇士申亮亮。

回到营区后,驾驶员张歌分享了自己开着步战车经过纪念园时的心情:“当看到那片废墟,说不怕是假的,但当真正经历枪林弹雨,我们所做的就是鼓足勇气,代表祖国去履行一名维和军人的职责与任务,因为五星红旗是给予我力量的源泉,一看到臂膀上的五星红旗,就不怕了。”

五星红旗,既能让身处海外的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更能让马里百姓看到中国力量所在、和平力量所在。

生死考验中的大国担当

警报声响,10秒钟人员进入掩体,进出通道关闭,末端反馈情况,监控扫描判查。随着处置命令下达,1分钟内展开弹药领取、车辆发动、占领制高点等12个动作,3分钟内支援力量全部进入战位……

这是工兵分队梅纳卡分遣队官兵们,在抵达任务区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形成的一连串肌肉记忆反应。正是这种战场意识和战斗习惯,让分遣队的官兵平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

梅纳卡,是联马团东战区辖内军事重镇,毗邻尼日尔边境,是马里风险等级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远离加奥大区行政首府,在法军大规模撤军的背景下,当地暴恐袭击异常频繁,武装渗透袭扰、曲射火器打击、简易爆炸物袭击等安全威胁异常严峻,被联马团东战区称为“最危险地带”。

2021年10月底,分遣队官兵抵达梅纳卡任务区后,已经第二次出征海外的工兵分队立体中队中队长兰崇晖,用一组数据勾勒出他们面对的恶劣环境。42℃令人窒息的温度、20公斤的武器装具、每天12班昼夜替岗。除此之外还有传染疟疾的蚊子,咬人的驼蛛、剧毒的蝰蛇和斑蝥、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蜱虫不时出没。

“维和官兵冒着44℃以上高温,平均每天高强度作业8小时,但是局势再危险,条件再艰苦,施工标准不能降!”兰崇晖讲述了他们在联马团东战区称为“最危险地带”的梅纳卡,帮助多哥警察部队修建防空掩体的场景。

一天中午,施工车队开往多哥警察部队营区的路上,尽管车内的空调已经开到最大,但坐在里面还是汗流浃背。

兰崇晖告诉笔者,尽管在凉季,但梅纳卡白天的气温仍非常高,而且沙尘暴频发。“这样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要不是我们有厉害的修理工,车辆早就趴窝了。”

兰崇晖所说的修理工名叫吕帅,和这名四级军士长握手时,笔者看到他的手上疤痕累累,追问下,吕帅缓缓道出了这些伤疤的来历——

在施工现场,装备一旦出现故障,必须马上排除,不然就会影响工程进度。由于太阳暴晒和机器运行,有些地方烫得要命,再加上有的装备内部空间狭小,手难免碰到管线或其他零部件。排除一次故障,手被烫出十几个水泡很正常,用针刺破就没事了……

说这番话时,吕帅语气平缓,可大家听着都觉得揪心。

兰崇晖和战友一起强忍高温,肩挑手扛,像蚂蚁搬家似的把建材搬运至作业点,有的官兵手磨破了皮,有的肩膀渗出了血,大家一直坚持作业。除了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面临随时可能遭受曲射火器袭击的危险。

我维和工兵分队出动兵力300余人次,各类工程机械100余台次,累计装填沙箱沙袋800余个,动用土方2000余立方米,奋战21个工作日,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星期完成了多哥警察部队修建防空掩体任务,展示出了“中国标准”“中国速度”。

走出国门方知祖国强大,透过硝烟乃知和平宝贵,历经战火更知责任重大。

工兵分队的指挥长说,他们来到马里三个多月,维和官兵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区的维和任务,即将到来的2022年,维和官兵将牢记神圣使命,为捍卫世界和平,接续展现中国形象,贡献中国力量,让醒目的中国红闪耀在西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