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重读《抗战家书》,理解生死存亡之际抗日军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倪雅玲 徐山林 责任编辑:宋丽丽
2020-10-10 11:00:08

穿越时空的不朽民族魂

■倪雅玲 徐山林

凝望《抗战家书》封面,一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阴沉肃杀、生死契阔的气氛——彤云密布,火光冲天,标题殷红如血,士兵憔悴奔突,城垣颓败荒凉……倏然,我们又被带回到70多年前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抗日烽火硝烟之中。

《抗战家书》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联合编撰,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涵盖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14年的中国人民抗战全过程。全书共分两篇,上篇收录了抗战前线将士们的战地家书,下篇收录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战家书。这里重点关注收录在上篇的21封军人家书,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烈士的绝笔,也有国民党抗日将士的遗书。我们试图从军人、儿子、丈夫、父亲的角度审视那段惨烈的历史,理解在兵临城下、亡国灭种、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抗日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国情怀。

本书的编撰体例非常专业,每封家书都提供了作者的生平简介、相关照片、整理文本、校对注释、复印信件以及背景知识链接,丰富、翔实、清晰、真实的档案史料以及背景解读,为我们穿越70多年时空隧道,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地还原这些抗战军人形象提供了可能。

上篇收录的军人家书,阶层、党派来源非常广泛,既有声名显赫的高级将领,如左权、吉鸿昌、张自忠将军等,也有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如新四军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程雄、秘书胡孟晋,八路军战士钟士灯、刘中新等。

这些家书,有的是烈士临战前的仓促绝笔,有的是激战间隙的三言两语,也有的是行军休整时的殷殷嘱托……从国家兴亡到家庭琐事,从泰山鸿毛之义到衣食住行之道,事无巨细,娓娓道来,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将军,还是稚气未脱的士兵,家书都写得情真意切、平实自然,让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先烈们似水的柔情、披肝沥胆的忠勇、经天纬地的真知灼见。按照收信人与作者的关系,我们将家书分三类:一、致妻子;二、致父母;三、致兄弟亲朋。考虑到致兄弟亲朋的信多为托孤或交代工作,理性成分较重,我们把重点放在前两类家书的分析上。

致妻子:“别时容易见时难,念、念、念、念!”

上篇21封家书中有8封是写给妻子的,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强。这中间有左权、吉鸿昌、蔡炳炎、戴安澜、余子武五位将军的与妻书,也有唐仁玙、胡梦晋、何亮采三位中下级军官居家好男人式的温情叮咛。八位军官的境况、性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迥异,但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男子汉大丈夫的担当。

蔡炳炎、戴安澜、余子武等将军,承担着正面战场对日决战的使命,他们了解敌我力量的差距,因此,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作为一家的顶梁柱,自己为国捐躯之后,哀哀父母、黄发小儿、柔弱妻子,何以谋生?一边是必须尽忠报效的国家,一边是至亲骨肉生计的无着。生离死别,如何安慰压力最大的妻子?他们都选择了理性、冷静地劝慰与教导。

吉鸿昌的家书是临刑前的绝笔,蔡炳炎、戴安澜、余子武的家书是大战前的遗书,行文非常简短,情绪极为克制,交代后事,教导妻子深明大义,懂得“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蔡炳炎),劝妻子节哀顺变,明白丈夫“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卫国战死,事极光荣”(戴安澜),嘱妻养育子女成为“有用之才”(吉鸿昌),侍奉老人,为其养老送终(戴安澜)。

左权将军的家书白话行文,亲切、热情、灵巧。虽然时年已过37岁,还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家书中的左权却热情得像一个浓情蜜意的小伙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四个“念”字振聋发聩,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热情似火,爱妻宠女。但面对日军“铁壁合围”“三光”扫荡,左权在回顾一家三口甜蜜生活之后话锋一转,含蓄地交代如遇不测的处置方法:“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这是一位八路军高级将领、一位共产党员给同样也是八路军、共产党员的妻子的遗嘱,深情而无私。家书写完几天后,左权将军就壮烈殉国。

致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篇有6封家书是写给父母的,写信者都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如周平民、钟士灯、方惟善、刘中新、程雄、李云鹏等。从信中可以看出,他们恪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恭敬地给父母请安,挂念父母饮食起居;诉说思念之情,汇报自己近况;尽己所能给父母提供养老资金和给养。

可能是刚刚离开父母的暖翼,年轻的他们还怀念椿萱并茂、承欢膝下的温情,他们的家书格调明朗,充满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新四军连长程雄心态积极乐观:“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为了百姓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保卫中华。”“为了民族、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死而无憾,只是无法孝敬父母,深感“罪甚!”他劝慰父母“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希望父母能理解原谅。程雄殉国时只有24岁,而周平民殉国时更年轻,刚满18岁。蓓蕾初绽,稚气未脱,他们却练就一副钢铁翅膀,深谙民族大义,富有献身精神。

《抗战家书》浓缩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寇的心灵史诗,是一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壮丽凯歌,是一幅记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强敌的历史画卷,书信呈现出的战死疆场、精忠报国的慷慨;不惧强敌、视死如归的勇敢;急公好义、舍己奉公的仁义;侍亲教子、伉俪情深的柔情……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虽历经磨难却始终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重读《抗战家书》,抗战将士们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牺牲奉献的民族之魂,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