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诗意流淌的茶谷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贵祥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2-18 08:27:23

小时候,母亲指着西南方一溜山脊对我说,那里面有红军。红军是干什么的,那时候不甚了了。及至读了中学,放学后坐在校外的土岗上,眺望东边一座古塔,想象古塔下面的六安城,感到远方的世界很神秘;再转首眺望西南方向,还是一溜山脊,感觉久远的世界更神秘。在我的想象中,那远方的山区隐藏着无数的同革命有关的故事。后来我离开了故乡,一度忘记了那座山和那里的故事,直到几十年后。

今年春天我回故乡休假,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滞留多天。那是我多年后第一次走进大别山,熟读红军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并听到很多抗战故事。在主峰白马尖,看到山顶上的迎客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东石笋一条山涧滚水坝上,我和两个好朋友躺在竹桥上,雨后的彩虹似乎就在身边流动。灵感突然涌现,思绪滚滚而来,回到北京后不久就写下了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该书出版时,我写了两句话印在扉页上:“没有谁能够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只有我们自己。”

从2013年开始,连续多年的寒暑假,我多半是在家乡度过的,这是我认识家乡的第二个阶段。2015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笔会,有人在会上讲了一个故事,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回到北京,我找来《金寨红军史》,发现当年的红军对于苏维埃建设有着非常理性和现代的规划,这让我既惊且喜。2016年暑假,我在金寨县熟悉党史的同志引领下,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寻找,寻找在主力撤退后坚持战斗而被打散的一个排的女红军,寻找被岁月淹没的红军规划中的飞机场和列宁中学,寻找在大兴水利中被奉献的麻埠镇——红军地图上的“流波市”。小船驶过响洪甸水库,我选择一个角度,将船头那面簌簌作响的五星红旗拍摄下来,想象那些红军战士此刻就在不远处,他们正用坚定的眼光向我们说:“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

我再一次找到了创作方向,作品《飘呀飘起来》就是从那次寻访开始的。

2017年6月,来自各地的20多名作家汇集六安采风。市领导向与会的作家介绍六安情况,重点介绍了一个谋划已久的宏阔构想:走绿色发展道路,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具体地说就是打造“一谷一带”,这个“谷”,就是“茶谷”。

当天下午,我们的车子由裕安区分路口镇“茶谷入口处”进入,先是一片桃林扑面而来,同行的市领导如数家珍,介绍了品种引进的过程和种植桃树给群众带来的利益。他越是津津乐道,作家们越是心向往之。车子绕过一个弧道,眼前顿时一亮,稍微平坦的山坡上出现了一弯木架凉棚,几盆硕大的、鲜艳的桃子直接就把作家的目光吸引过来了。在那个名叫“桃花仙谷”的小站,品味鲜桃的声音在树林和人群中久久回荡,隐隐约约地,感觉那是一首并不遥远的歌:路旁的花儿正在开哟,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那一路,作家们赞不绝口,我的耳畔却一直萦绕着毛主席那两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我的关键词是“桃花源”。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茶谷”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干部和群众而言,“茶谷”是一个宏阔构想,把种植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链条,功在当前,利在千秋。而对我们这些作家而言,它首先是一首歌,是一首诗,是挥之不去的梦想。然后,它才是物质形态。

我太喜欢“茶谷”这个创意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些水,但是汇入到“茶谷”的血脉,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生命结构,必将显示出更为蓬勃的生机。

携带着“茶谷”这两个字,我们继续前行。到了霍山县境内,山峦间起伏的竹海如烟似雾,如波似浪。老作家蒋子龙情不自禁赞叹道:真绿啊。我不知道大作家这句话说的是客观景象还是心灵感受,但我知道他的赞美是由衷的。我后来在会上说,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去过国外一些地方,总是在寻找,寻找名山大川,寻找名胜古迹,可是蓦然回首,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的家乡。

第二天上午参观霍山城区,宽阔清澈的河面环绕着袖珍小城,青枝绿叶吹拂着初夏的热气,让人神清气爽。放心地、大口地呼吸着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不仅有审美的愉悦,更有安全感、健康感。一位作家说,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上好心情,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啊!

车子环城而行,一位同志指着河面的一座小岛对我们说,那是一个鸟岛,长年栖居着上千只珍稀鸟类。为了这个鸟岛,县里下大决心,关闭了很多企业,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对鸟岛采取保护措施。

在鸟岛的观鸟窗,作家们看见了一种名叫蓝喉蜂虎的小鸟,个头比麻雀要小一半,精灵一般,一振冲天。据说这种鸟在世界范围内也极其稀少,而在霍山鸟岛上安家的,有三百多只。昔日惊飞堂前燕,重新回到咱的家。我对县里的领导说,谢谢你们留住了这尊贵的客人,蓝喉蜂虎在霍山落户,这是大自然给你们颁发的合格证书。

我想,茶谷小镇、茶谷小站、茶谷小院,这些创意,可能是未来大有作为的地方。譬如建设一些特色小镇,诸如楚汉风骨小镇、魏晋风度小镇、唐宋风韵小镇,等等,在五百里茶谷的绿色营地,提供另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我们愈发需要这样的精神驿站——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到那时候,五百里茶谷不仅是我的故乡,它也将成为外市的、外省的,甚至一切生灵的精神家园。

笔会结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想,是什么使我的家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思想,思想养育山水,思想灌溉林木,思想净化土地。江南的山水,体现的是诗与画;皖西的山水,体现的是家与国。这块土地,总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地杰人灵,人灵地杰,相辅相成,互相滋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位专家讲过的皖西人民的三次奉献:一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奉献,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兴修水利时期的奉献,第三次就是当前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的奉献。有这样一个数字:六安全市不到一千家规模企业,有两百多家因为污染问题关闭停产了。这是什么气魄?可以说,这是一次舍近求远的战略,是大视野、大格局。我们舍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求得的是长远的、安全的、健康的发展,我赞成这样的舍近求远。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不仅是今天,也是未来。

皖西的资源十分丰富,仅五百里茶谷就有植物上千种,魏晋名士崇尚的药、酒、茶,在皖西境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满足,药有石斛——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九大仙草之首,茶有五朵金花——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华山银毫、金寨翠眉和舒城小兰花……这仅仅是榜上有名的一部分。六安四县三区,地上有奇花异卉、瓜桃李杏,地下有泉水矿藏,风吹稻浪千里飘香,鱼翔浅底虾蟹肥美……

然而,最珍贵的资源还不是这些。在皖西,最重要的资源乃是人,是祖祖辈辈与这块土地相濡以沫的六安人民,是历史上就有美誉的淳朴的民风,好客的民俗,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珍惜自然的爱心。皖西是礼仪之邦,是好客之乡,小时候我就听到过“前门留客,后门借米”的故事,听到过“薄利多销,童叟无欺”的故事,听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故事。这些故事滋养了我的精神,正因为皖西性格注入了我的血液,我才写出了《历史的天空》《马上天下》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样的作品。

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美水美人美,这个诗意流淌的茶谷,在新时代正在用自己的自然之美,召唤远方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