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跨过鸭绿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宁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1-28 14:42:32

《跨过鸭绿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不仅以宏大的气势和格局,填补了以往荧屏空白,更以纪实风格在开阔的叙事空间里展现出了历史品位与艺术美学,极具“历史美学品格”,堪称抗美援朝题材创作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跨过鸭绿江》大开大合,紧跟历史脉搏、聚焦国家命运,以国际视野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用真人真事还原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势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该不该打?关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辨抉择是全剧的核心和前提,《跨过鸭绿江》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从国内外形势、敌我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做了客观公正的利弊分析,对中国这一历史抉择作出了详细而有力的展现。正因全国上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思想统一,才有力凸显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鲜明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风范,讴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难、不信邪,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

纵横国际风云、东西两线、五次战役,三十多场气势磅礴的战斗,防御战、突袭战、阵地战、坑道战……《跨过鸭绿江》不乏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整部剧不仅鲜明展现了抗美援朝这场仗怎么打,如何赢,更让观者如临历史现场,清晰地见证战争的态势是如何演变的。其中,就包括战争中的重大挫折,比如打到第三次战役,前线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陷入“饥无食,寒无衣”的艰难险境,彭德怀审时度势,从长远大局和现实情况出发,果断停止了第三次战役,让志愿军撤出汉城。这一重大情节转折,不仅展现了彭德怀运筹帷幄、实事求是的大将风范,也从侧面正视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强大实力,展现了敌我力量悬殊下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历史揭秘感和现实感极强。

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依靠真实动人的故事,演员细腻的人物塑造,成功实现了史实与艺术的平衡,做到了以细节打动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跨过鸭绿江》通过一场场具体的、悲壮的甚至惨烈的战斗,一个个全民捐物甚至捐献飞机大炮的爱国之举,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与轰轰烈烈。在人物塑造上,《跨过鸭绿江》全面、真实地展现了我方从中央领导层到指挥将领,再到志愿军指战员的精神风貌。此外,该剧还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数个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相得益彰,以故事塑造人物,以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侦察兵郑锐、狙击手陆乘风、汽车兵马金虎、战地医护金医生等众多小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又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揭示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内核。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跨过鸭绿江》以宏大历史叙事与英雄风采、小人物情感的相互交织,让该剧更接地气,极具艺术感染力。某种程度上,该剧采用纪实风格,电视画面和历史纪录黑白片的穿插表现,是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新突破,有着影视作品中少见的历史真实感和油画质感,而对史诗品格的自觉追求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新努力,则让《跨过鸭绿江》大而不俗、重而不空、真而不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