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听,信仰萌芽的破土之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金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3-29 12:32:19

电视剧《觉醒年代》——

听,信仰萌芽的破土之声

■刘金祥

“守常,我欣赏和钦佩你的见识和才华,你愿意和我一起找吗?”当陈独秀向李大钊发出共同寻找一条解救中国新路的邀请时,李大钊果断回复并慨然应允。“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段镌刻在党史上的佳话,诞生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里,呈现在电视剧《觉醒年代》开篇中。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经线,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纬线,生动描绘了我党成立前后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艺术再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场景,真切演绎了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一代热血青年探求真理的艰辛历程,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必然性。该剧播出以来,深深感染和打动了大批观众。

百年党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缺少探寻真理的勇气和胆识,从不拒绝伟大信仰的感召和科学理论的呼唤。电视剧《觉醒年代》发挥电视艺术跨越时空的优势,对建党百年征程进行审美观照,使作品充满现实张力和史诗品格。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关口,我国诞生了第一批冲破封建牢笼、驰向科学与民主的思想雄鹰,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圣火托住神州的黯淡落日,复燃古老华夏的光明。这批思想雄鹰就是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

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筚路蓝缕、从“红楼”到“红船”的坚韧跋涉过程,谱写了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和壮怀激烈的时代乐章,不仅使观众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而且让观众从中感悟到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相别,分别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真实故事为主要叙事脉络,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索,回溯革命前辈在神州浮沉的关键时刻披肝沥胆、上下求索、坚毅前行的精神旅程,彰显了中华民族有识有志之士在风雨如晦年代中寻找曙光的开拓者形象,展现出一代爱国青年以身躯为火炬、烛照民族未来的跋涉者风采。剧中,陈独秀于“危楼”中散发革命传单,播撒革命火种,为了信念和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毕生追求民主与科学、寻求中华崛起兴盛之路的李大钊,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江南城乡,获得众多关于中国现状的切身感受;立志献身信仰与真理的青年英烈陈延年、陈乔年,既不接受父亲资助也不接受他人施舍,以善良之心和正直之举为社会底层群众打抱不平;经常在教室里与国学大师黄侃探讨的邓中夏,通过辩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体现出对尊师重道和秉持真理的关切与坚守;较早明确提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赵世炎,通过积极向产业工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不断锻造自身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素养和精神品质……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图为李大钊到长辛店察看工人群众的工作生活状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在暗夜中发出的光芒,逐步照亮了百年前中国青年的前进道路。他们在“铁屋”中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日渐唤醒了旧时代众多国人的反抗意识。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剧烈冲突和反复碰撞,赋予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更多选择和检验的机缘,也因此涌现出像陈氏兄弟等众多笃定信仰、秉持理想、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青年志士。陈延年、陈乔年等人不是特殊与例外,而是彼时诸多中华民族脊梁中的杰出代表。国家情势危如累卵,救国之士慷慨赴难。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烈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威逼诱惑,最终为神圣信仰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电视剧《觉醒年代》将焦点对准这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夯基打桩的时代青年,让观众看到那个时代青年革命信仰形成的关键环节和全部过程,更让观众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走上救国救民道路是符合历史内在逻辑的。

电视剧是传承思想基因和赓续理论品格的重要艺术载体。电视剧《觉醒年代》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我党早期领导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通过具体情节和生动细节凸显出年代质感,塑造了一个个骨峭神峻的人物形象,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孕育的破土之声。

东渡日本求学的李大钊,虽然吃着粗茶淡饭却写下了垂范后世的诗歌《青春》,期冀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毛泽东,写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心理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的生命律条和价值遵循;居住在北大燕园红楼里的陈独秀,一边嚼着花生米一边议论“三千年之变局”,其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瞬时变得灵动起来。再比如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陈独秀将《新青年》从上海移师北京后,邀请文字学家钱玄同加盟编辑,陈钱两人约定于陶然亭相聚。天降大雪但红梅绽放,天南地北相互仰慕已久的陈钱二人,见面相互鞠躬互致问候,吟诗作赋,慰勉期许。这样的场景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极具浪漫色彩,不禁使人联想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遥远故事。就此而言,电视剧《觉醒年代》不仅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们的高洁风范和铮铮风骨,而且逼真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情趣,让观众仿佛回到“历史现场”。这既是对艺术规律的遵循,也是对客观历史的尊重。

当然,对“历史现场”的影像表达和艺术再现,绝非是对客观历史的根本还原和彻底复盘,其中必然蕴含着电视剧主创者匠心别具的创造。比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经常在学术沙龙里进行思想激辩,《觉醒年代》将此历史情境改设为“围炉叙事”的生活氛围,这种将历史人物生活化的艺术手法,目的在于让观众更便于理解与接受历史人物。再比如为生动呈现《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篇战斗檄文,编导将其幻化为一篇篇公开演讲,产生了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觉醒年代》审美张力的具体体现。从总体上看,《觉醒年代》在保证思想主旨得以准确表述和精准传达的基础上,力求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文化底蕴与性格特征通过生活化场景予以展现。这样的创作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形象陈述与画面表达,让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在不经意中进入党史深处。

史与诗的交融,赋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恢弘气象和史诗品格。《觉醒年代》构建了众多历史人物出场的艺术舞台,将时代“觉醒”变得富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剧中不仅精微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以及早期革命英烈的风采,而且刻画了章士钊、蔡元培、鲁迅、胡适、辜鸿铭、钱玄同等近代文化名人的形象。透过众多人物的人生经历,观众从多个侧面加深了对“觉醒”与“时代”内涵的理解。借助电视剧回望这段奔涌激荡的历史,观众会为其深沉博大、殷实厚重而心生感动。

《觉醒年代》的成功播映告诉人们,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依然为广大观众所钟爱和青睐。“国难当头时吾辈当自强,现在和未来也更要永远自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电视剧《觉醒年代》有助于观众回望近代风云变局、思考时代命题、体悟初心使命、践行理想信念,有助于观众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