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心中的勋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盛蕾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12-03 07:55:06

心中的勋章

■盛蕾

国庆节那天,我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江水河村见到一位让我一生难忘的老人,他叫周永顺,是个退役老兵。他在村支书岗位上奋斗26年,是任期最长的一位老支书。

年近80岁的周永顺在村子里威望很高。他刚置换了膝盖骨,行动不便,靠着拐杖走路。走路虽缓慢,却透着坚定和顽强,脸上洋溢着乐观开朗的笑容。老人告诉我,1962年,他在内蒙古当炮兵。他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去看世界的人,复员回来后,心里就有一股子劲儿,他要带着全村人奔向好日子!

1

周永顺退伍回到故乡时,村里还很贫穷落后。江水河村因在海拔较高的山上,一年无霜期70多天,庄稼长不了,村民大多以放牛放羊为生。那个年代,村子里闹饥荒,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村里每家都是“借粮户”。

当上村支书后,周永顺带领全村人开展自救。他们认真研究村子里的地势、气候特点,栽种高寒地区易成活的土豆、莜麦、圆白菜,成功解决了全村人的口粮问题。

村子要想发展,就要打通连接外面世界的路。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周永顺在自家门口正思索着“怎么开山辟路”的事,远远看着走过来一位疲惫不堪的外乡男人,正在村口茫然环顾。

周永顺忙走上前问他从哪里来?男人说从灵山脚下椴木沟走上来的,累得不行。周永顺想起老人们传给儿孙的话:“过路人一定不能在咱家门口饿死、冻死。”于是,赶紧招呼这位外来人坐下,给他端来热水、咸菜、小米饭……交谈中,周永顺惊讶地发现:这位衣着朴实、疲惫不堪的“外来人”,竟然是门头沟区区委书记!而他,是专程来找“村支书周永顺”的。他一个人徒步上山来,就是想实地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

“你有什么要求?”在听完周永顺的汇报后,区委书记问他。

“我们在大山里快憋疯了!”周永顺的语气热切并几近哀求:“帮我们开条路吧……”

几天后,区里成立由沿途5个公社组成的“灵山公路指挥部”,区委书记亲自将爆破队送上山,准备炸山修路。但修路过程中,周永顺和区里规划部门意见产生分歧,在对“顺沟修”还是“跨坡修”两个方案上,争吵激烈。“顺沟修”省钱,但大水一来路就毁了;“跨坡修”难度大,但是一旦修好,荫泽后代。最后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上级将方案确定为“跨坡修”。周永顺亲自带着炸药,进山去炸掉了当时最难爆破的一个山体地点。

“我是炮兵,在部队学过爆破,急难险重的时候就应冲锋在前。”周永顺说。

2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周永顺在要开发的山里,发现一些遗体散落在山间。从包裹白骨的服装上依稀辨认,是当年抗日战士的尸骨……

在确定是抗日战士的尸骨后,他心中伤感痛惜,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曾是一个兵,我知道保家卫国要付出什么,没有他们当年的牺牲,哪有咱们今天的生活……”周永顺默默向眼前的抗日英雄行了一个军礼,随后告诉大家,如果找不到他们的亲人,我们为这15名抗日英雄收骨建碑!

为英雄收骨建碑的路并不平坦,因为年代久远,只确认了一位烈士身份。余下14位都是无名烈士。

墓碑建好后,每个清明节,周永顺都会站在烈士墓碑前,告诉村子里的后辈,他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来看他们……

安息于此的无名烈士们,也在他们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看着这里一天天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他们用鲜血捍卫的土地慢慢变得富裕、幸福、生机盎然……

3

江水河村自从百多年前自然成村以来,世世代代都靠喝山涧水生活。

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山里,灵山因风景独特优美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为开发村庄经济,周永顺决定带大家一起“靠山吃山”,靠灵山独特的旅游资源致富。

开发灵山旅游资源后,用水成了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村庄发展之源。祖辈遗留下来的饮水方式已不能应对源源不断的客流,为了饮水的安全与充足,1993年,周永顺决定为村里打井,以保障村子长久发展。

当时,打一口井很贵。请专家来勘探测算,灵山自然条件差打井难度高,打一口井最少需要33万元,村子里七凑八凑也只能凑上3万元。

“我们村出3万元,给工程队包吃包住!”周永顺依然摆出“小胳膊一定要拧过大腿”的决心,坚定不移地要打井:“而且咱要打就打两口井,一口备用。”周永顺在村民怀疑的眼神里放出豪言壮语。

之后,周永顺开启了向上级单位不折不挠的“化缘”路——在他殚精竭虑、决不放弃的奔走下,终于陆续争取到上级单位对村庄支持的专项拨款,并将专门调研考察好的一家技术过硬的打井工程队请进村子,保质保量地将设想变成了现实。

“一定要打两口井,一定要有一口备用,这是我当兵学到的。做事要看得远,要有忧患意识。”周永顺说。

“我这辈子啊,最自豪的是当过兵;最骄傲的是对得起生我养我的村子,我认准的事,能干的都干了!”

有人说,人生第一份工作会影响一生。老支书周永顺怀揣着一名军人的精神财富,像众多退役军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奋力让贫瘠的故土开出了希望的花朵。尽管他名不见经传,但在我心中,他为村里和先烈们做的三件事就是三枚闪亮的勋章,穿透岁月,佩戴在这位退役老兵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