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百战归来认此身》读后:魂归井冈见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国贤 吴小康 责任编辑:张硕
2023-05-20 08:52:33

魂归井冈见精神

——《百战归来认此身》读后

■刘国贤  吴小康

《百战归来认此身》(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录了曾志参加革命70年的传奇经历——顽皮不羁的童年、激情飞扬的青年、磨难重重的中年和余热生辉的晚年。全书共17章,50余万字,是红军老战士曾志为革命出生入死、跌宕起伏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辈子坚守信仰。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出生于湖南宜章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26年,15岁的曾昭学成为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唯一的一名女生,报名时她给自己改名“曾志”,意在“要为女性争志气”,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湘南暴动,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曾志一生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历经磨难。但无论遭受多大的磨难,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崇高信仰,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以坚强的党性、宽广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努力为党工作。她说:“对共产党人来说,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她的两任丈夫夏明震、蔡协民先后为革命牺牲。为了革命事业,她的第三个儿子出生没多久就送人抚养,二儿子不幸夭折,所有这些都没有动摇曾志永葆初心、革命到底的决心。正如她入党时的誓言:“生为党的人,死为党的鬼,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永不叛党!”

一辈子清正廉洁。1977年12月,曾志恢复工作,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身居高位,她从不以权谋私,大儿子石来发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护林员。石来发的两个儿子石金龙、石草龙长大后,听说奶奶在北京当“大官”,很渴望能见到奶奶,希望获得“脱下草鞋穿皮鞋”的机会。1985年,石来发带着两个儿子前往北京探望母亲。祖孙相认后,石金龙趁奶奶高兴,壮着胆子开口说道:“奶奶能不能给下面打个招呼,帮我把农业户口转成商品粮户口?”曾志听后断然拒绝了,并教育两个孙子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就这样,两个孙子扎根井冈山,一个当了电影放映员,一个当保安,都是当地最普通的劳动者。三儿子曾春华从技校毕业后落户广东省乐昌县,在深山沟里的一家工厂当了一辈子工人。儿孙们对她的“呆板”不理解,她就耐心解释,说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大公无私,不能利用手中权力为家人搞特殊、谋私利。

一辈子艰苦朴素。经历过艰难困苦、缺衣少食的井冈山斗争和残酷的地下斗争,曾志一生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作为正部级干部,退休后的她每天早晨仍提着一个布口袋,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买便宜菜。餐桌上的塑料布用久了,中间开了个口子,她就把中间的破洞剪掉,将两头调到中间,缝合起来使用。她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只有陈旧的沙发、晃动的桌椅。她连剩饭剩菜都不舍得倒掉,一件旧毛背心穿了十几年。外出办事时,她不是步行就是挤公交,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去世前,她留下遗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两县的“希望工程”,“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1998年6月30日,曾志的部分骨灰被埋在了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旁的一处山坡上,简单的三角形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1个字。

曾志把一生都献给了心中的信仰,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的精神如一本无字的大书铺展在井冈山的山山水水间,等待后人去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