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起来 红色“亮”起来
——江西省加快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纪实
■潘聪 刘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暑期来临,江西各地迎来红色旅游热潮。长征出发地于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广大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里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旧址,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据统计,江西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护成本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如何将革命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革命文物从留下来,到“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更好发挥教育作用?
近日,记者走进井冈山、于都、瑞金等10个第一批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地,探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做法、新变化、新成效。
江西省修水县组织专业人员修复纸质类革命宣传品。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数字藏品。
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股票的数字藏品。
江西省铜鼓县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在江西省兴国县将军馆,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在江西省兴国县将军馆,游客体验过铁索桥。
领导小组·专项规划
从“一家之事”到“一把手”工程
从发现破损到拨付专项资金用于修缮万寿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回师铜鼓旧址),只用了短短1个月的时间。
去年2月,一场大雪过后,万寿宫主体建筑地基下沉,多处承重墙体开裂。“如不进行抢救性维护,随时可能出现坍塌。”专家现地勘察后得出结论。
“从文旅发展专项资金中先行拨付万寿宫修缮资金。”铜鼓县红色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当即作出决定,万寿宫维修工作迅速启动。
此前,革命文物修缮工作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反复研究,花费时间较长。同样是革命旧址,武曲宫(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的修缮之路就相对较长。该旧址2007年作为“红色旅游品牌工程”被写入铜鼓县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才完成修缮。
武曲宫的修缮不是个例。江西省革命旧址多年代久远,损蚀较严重,资源类型多样,产权复杂,隶属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顺畅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制约了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2022年,江西省启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成立县(市、区)一把手任组长的红色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级书记成为革命文物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记者了解到,“一把手”工程实施以来,各县(市、区)各部门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各单位主动咨询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旅工作如何推进、如何与其他工作融合发展。这项工作不再是文旅部门“一家之事”,而形成各部门齐心协力,整县推动、系统谋划的格局。
不仅县域内形成合力,县(市、区)之间协调联络也更加顺畅。他们以片区“组团”形式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一个主题带动一片旧址,推动革命文物片区保护、红色文旅整体发展。
去年12月,第六届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会在萍乡市召开,24个湘赣边区域合作县(市、区)党政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区域合作新路径,其中红色文旅合作是重点之一。近年来,在“一把手”工程推动下,湘赣边各县(市、区)联合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行文旅一卡通,共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沿线革命文物得到统筹保护。
“我们以‘韶山—井冈山’红色专列开通为契机,围绕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湘赣边革命斗争3条主线,将湘赣边地区主要红色旅游景点串点成线,联合推出了‘秋收起义—湘赣红旗’精品线路。”谈起这次合作,井冈山市领导告诉记者,湘赣边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红色旧址跨省相连,打造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既可以推动红色资源共享共用、客源互送、线路共推,又能强化游览群众对人民军队早期发展的整体认识。
此外,江西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分3批建设210个“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