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仰望夜黑的天,那一弯月亮已落下山;云缝里露出明亮的北斗,它洒下闪闪的银光耀人眼……”一句句极具意境的剧词,寄托着身处残酷战场上的小战士黄继光对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走进中央歌剧院,探寻《同心结》那历经数十年,仍旧传递时代最强音的密码之匙,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民族歌剧新形式 英雄故事历久弥新
《同心结》是一部红色题材的经典歌剧,1981年由田川、任萍担任编剧,黄庆和、王云之、刘易民作曲,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首演,2023年,天津音乐学院围绕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进行了创作复排。为致敬经典,最大程度还原,天津音乐学院组织邀请了部队军人组成的导演组进行创作,为观众呈现了这部音乐会版歌剧《同心结》。
该剧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光辉事迹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凝结起彪炳日月的战斗友谊,歌颂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好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同心结”结“同心”
“同心结、同心结,两颗红心紧相贴……”在剧中,记者们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军民同心,在剧外,记者们更感受到了天津音乐学院师生们的团结一心。史若云是这次演出服化保障人员,她朋友圈一段缝补衣服的视频下有条评论让人印象深刻:你好像一个妈妈!“为了缝补衣服手上被扎是常有的事情,缝补的时候真的有种‘慈母手中线’的感觉。”“衣服也是我们自己想办法通过染料染的,就为了一个理想的舞台效果,什么办法我们都想过,唯独没有想过放弃。”史若云轻描淡写地说着,但透过她沾满染料的衣服和贴着创可贴的手指,记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幕后人员精心准备工作。
“还有我,我演一个送挂面的!虽然台词少,刚开始和老师们搭戏很紧张怕出错,但是在导演一遍遍言传身教下,自己已经学会怎么去演了,在演出那一刻,我感觉我就是一个真正的兵!”旁边的王森浩自豪地说道。
“排练从不说苦、从来不迟到,铆足了劲儿地干,要是真是上战场,我敢说这帮孩子们也会第一个冲出去……”记者们听到更多的是各位前辈们对天津音乐学院学生的夸赞。
做好传唱交接人 唱响新时代赞歌
扮演黄妈妈角色之一的演员袁晓群曾是解放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她的爷爷也是抗美援朝老兵,此次出演歌剧《同心结》在她的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感。
虽然在剧中我们看到的黄妈妈是坚毅的,是铁娘子一般的母亲,有着对家国的大爱。但现实中的袁晓群老师却是一位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的浙江女子,也是一位慈母,与剧中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袁晓群说,一开始当她唱到“妈妈用血泪把你抚养,去吧,去吧……”时,是完全唱不出口的,她很难与黄妈妈共情。但当她想起小时候亲眼目睹过的一件事后,黄妈妈在她心中瞬间有了具体的形象,“那是我小时候,在山里的一位婶婶,她的儿子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当她接过儿子盖着国旗的骨灰盒,双腿‘啪’地砸在地上那一幕,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刻,她理解军人母亲的内涵。
在歌剧的最后,黄妈妈大声呼喊的那一声“继光”,是跨越时空的大爱,召唤的是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奉献牺牲的英灵。从台上到台下、从演员到观众,都不禁留下行行热泪。
“穿上军装,练就一个可以把家扛起的脊梁;走进军营,认识一群可以把命相交的兄弟。70年前我们气多钢少,今天我们钢多了,气更要足!”戏剧总监王冀原希望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给大家营造积极正能量的氛围,让新时代青年统一思想,昂扬斗志,锤炼军人血性,赓续红色血脉,以蓬勃朝气唱响新时代民族最强音。
“莫愁夜黑天昏暗,乌云遮不住她的光辉,栖息在林中的鹰啊,定会冲破乌云展翅高飞。”和平与战争激荡了漫长的岁月,但赤子之心依旧火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话、一颗心、一份情。青年们与先辈们不约而同保家卫国的默契,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的“同心结”。
抗美援朝胜利距今已经70周年,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穿越时空,回声嘹亮;铸就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