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山水情
■朱 江
“打鱼唱歌歌满河,掌牛(放牛)唱歌歌满坡,砍柴阿哥满山走,满山满坡都是歌……”高亢、悠扬的山歌,由远及近,穿过莽莽林海,在云天间回荡。
微风拂过,苍翠的林海泛起阵阵“波涛”……阵阵悦耳动听的山歌,与林海涛声相互交织,好似一首美好生活的赞歌,让地处岭南深处的连平顿时“活”了起来。
这是属于连平的歌。每一个走近的人,无不被连平悦耳动听的山歌深深吸引。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军龄的老兵,就像农人热爱土地一样,我深深地热爱着连平——我的“第二故乡”。
旭日东升,九连山云雾缭绕。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扫过九连山巅,怒放的野花散发出若有若无的花香。俯身轻嗅,清香自来。
九连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塔岭战斗遗址”“中共九连山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旧址”……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开展赣粤边游击战争的战场之一。近百年的历史远去,这座英雄山上,至今还传颂着动人的革命故事。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连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成立了农会组织,并建立了连平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了连平第一个党支部。1940年,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东小学党支部”在此成立,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连平地区革命的烈焰,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在连平上坪地区,为了抵抗反革命势力,指导员吴仰标发动群众筹措数百担军粮。在一场战斗中,吴仰标为掩护同志撤退,吸引敌人火力,与敌人展开正面搏斗,弹尽,被敌人数颗子弹击中,倒在血泊里,牺牲时年仅29岁。
80多年间,党的旗帜在连平的土地上高高飘扬。大地山河之美,军人忠诚之美,纯朴勤劳的人们为幸福生活奋斗之美,一次次登临连平九连山,一次次让我深深感动。
云是天空的使者,山是土地的卫士。连平的座座大山看似默默无闻,却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如今,大山深处的一个个红色遗址,早已成为部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
丹青难写是精神,大山深处的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人。巍巍九连山脉,今天幽静恬然的山水乐园,曾激荡着革命的血与火之歌,让人仰望,让人流连。
连平群山令人流连,也孕育了热情好客的客家文化,为大山深处的坚守增添了温情。
有时候,来到老乡家做定点帮扶,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被挽留下来吃饭,好不容易辞谢了老乡盛情款待的美意,临上车了,一不小心口袋里又被塞进一个鹰嘴桃。
赶上春节,走在连平花灯一条街,随处可见客家锣鼓、舞龙狮的热闹场景。军嫂一手挽着老公,一手牵着孩子,跟父老乡亲互相表达着节日祝福。此刻,人间烟火气驱散了冬天的寒冷。
有的战友在这里挥洒汗水,建立功勋;有的战友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喜结良缘;有的战友在这里有了新房,家属也在这安家落户……无论故事的脚本如何,这一幕幕人间烟火,都不是一场独角戏,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牵挂着他们的冷暖。
连平的夜,总是静悄悄的,一牙弯月悬挂在山头,镶嵌在群山深处的军营静谧如昨。月华如水,当我驾驶战机巡游在连平的夜空,俯瞰脚下的土地,静谧的军营早就与连平的山山水水连在一起,密不可分。
对驻守他乡的军人来说,每当如水的月光倾泻,远方的群山总能牵起他们思乡的愁肠,但站立在这里,官兵脑海中浮现的似乎都是连平的故事。
一位诗人说,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在诗人眼中,故乡的印象也许是朦胧的,而对这里的官兵来说,连平的印象却是清晰的。眼前环抱的群山,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感动、一种浪漫。
这就是连平,我美丽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