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根断开的“铁扫把”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孙小东 责任编辑:郭亮
2023-08-17 08:06:55

一根断开的“铁扫把”

■孙小东

我介绍的物件,是一根断开的“铁扫把”,学名叫“森林灭火二号工具”,由钢管和软钢丝捆扎而成。

它曾出现在2022年安徽省军区举行的民兵“四会”教练员教学比武竞赛。六安市裕安区人武部凭借该工具的操作与使用课目教学,荣获当年全省民兵“四会”教学比武应急(非战)专业组第一名。在比武竞赛最后一刻,因“劳累过度”,这根“铁扫把”断了。

它结构简单,没有高科技含量。但就是这样一根“铁扫把”,在比武场上翻盘逆袭,凝结着六安官兵民兵同心协力干事业的昂扬斗志,见证了六安官兵民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

胜利是鼓舞人心的,过程却坎坷曲折。记得当时拿到的原始教案只有短短几行字,军分区、人武部两级没有泄气,依然把“铁扫把”的操作与使用当作重要的比武课目准备。尤其是人武部副部长陈晨和民兵教练员李国辉,视它为锤炼本领、争取荣誉的难得机遇,力争出彩。

他们找来“郭兴福教学法”和使用“铁扫把”灭火的教学视频,一帧一帧地抠、一遍一遍地磨,很快从中提炼出“铁扫把”的操作要领:弯腰送力、重拍轻拿、一推一拉。提炼出要领,只是教学第一步,怎么让参训人员从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快速精准掌握,才是“四会”教学的精髓要义。

磨出一堂“四会”好课,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那段时间,他们白天训练、晚上研究教案,边训边改,边改边训,总是说:“吃饭在想教学法,做梦都是郭兴福。”经过两周多训练,教练员带示范班对“铁扫把”操作使用已经非常熟悉,自我感觉良好。于是,陈晨组织一些民兵到训练场观看,没想到大家一致反映:教学过程呆板,学得累,没意思!

一盆冷水浇下来,李国辉迅速认清现实。怎么才能让教学变得有意思?“铁扫把”给了他灵感。一天训练间隙,两名民兵拿着它像武林高手一样比画起来,李国辉突然一拍桌子:“对呀!可以像学武术一样,把要领当口诀,一步一动教出节奏感。”他们立即改进教学设计。果不其然,把教案里那些呆板的语言换成生动的口诀、有力的号子,再加上有节奏感的练习,整个教学设计活了。

教学设计难,训练更难。首先要克服高温。灭火训练必须点火,训练场变成了火场。端午节过后,气温逐渐攀升,大家每天裹着厚厚的防火服在火场里烘烤。每次训练完,要把防火服脱下散热,里面的衣服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一拧就哗啦下来一摊水。

大家想想,高温天气下,每天待在火场是什么滋味儿?被火烧伤、高温中暑时有发生,防火服换了4套,“铁扫把”用坏10多根,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训练中结下的兄弟情、战友情把大家伙儿凝聚在一起,他们干劲十足、誓夺第一。

要拿第一,就要出精品。他们的目标升华为“要把参训者的目光牢牢锁在这堂课上”。“铁扫把”要握多高,人员转场要跑多少步、跑到什么位置,教练员每段话要讲多长时间,教与学怎么互动更接地气,思想工作怎么做才能与参训者共情……一步一步、一句一句反复打磨、精准测算。

训练很苦,但不孤独。灭火课目需要消耗大量柴草,为了不占用训练时间,他们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去采草,周边荒野都被他们薅秃了。有一天,一位老大爷突然拉了两车草到训练场,说:“我看你们天天训练,还要到处找柴草,就把家里多的柴草给你们送过来。你们只管用,用完我再送!”训练后期,周边老百姓送来慰问品,有的送几瓶水,有的送几个西瓜,有的送几根冰棍,大家伙儿的心被融化了。李国辉说:“这么好的老百姓,咱们不争个好成绩都对不起他们。”

训练30多天,终于等到比武。那天,天气又闷又热,一丝风都没有,厚厚的防火服里汗如雨下,身如水洗。民兵余杰说,当时拿着“铁扫把”杵在那里,大脑一片空白,但经过30多天的训练,每个动作什么时候做、要做多久,已形成肌肉记忆。李国辉沙哑的口令声在热浪中翻滚,大家跟着他翕动的嘴型,挥舞“铁扫把”,动作一气呵成。

李国辉在组织最后讲评时,民兵曲畅畅和余杰两腿不停抖动,双手紧紧攥着“铁扫把”,努力支撑着身体。评委刚宣布退场,两个人便瘫倒在地。大家赶忙围过去,只见两个人小腿出现烫伤。余杰手中的“铁扫把”完成使命,钢管从捆扎软钢丝处断开。当考评组宣布成绩时,他们相互搀扶,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第1组,102分,第1名。”

听到成绩,几个黑黢黢的大男人抱在一起,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为了胜利,一切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