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色之旅丨中国革命的雄浑壮歌在吉安奏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益西拉姆
2023-11-17 07:24:13

十万工农下吉安

■宋海峰

江西吉安,一片红色的热土。中国革命的雄浑壮歌在这里奏响。

1929年11月至1930年8月,赣西南地区的红军和人民群众曾先后8次围攻吉安县城。而最终攻下吉安,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一次成功实践。

伫立在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群雕前,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在这首词里记述的,正是当年攻打吉安的场景。

吉安地处赣江中游,北通南昌,南达赣州,西临井冈山,依临赣江,地势险要。当年,国民党守军凭借地形和赣江天险,将赣西南苏区分为东西两边,吉安成为革命根据地发展的严重阻碍。

吉安陂头村“二七”会议旧址的一幅油画,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江西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二七”会议。会上,毛泽东作关于政治形势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决定,集中红军第4、第5、第6军,夺取江西全省政权,第一步先打吉安……

我的目光,停留在吉安市吉州区陈家村历史陈列馆里介绍“九打吉安”的展板上:一打吉安,成包围之态;二打吉安,破进剿之敌……我的心情随着浏览而感叹,这一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屈不挠、勇于奋斗,坚定不移走中国革命道路的精神。翻开攻打吉安的红色轨迹,我更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秋雨初霁。在前往攻打吉安主战场之一的螺子山路上,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毛泽东的话语:“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过去的岁月风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红一方面军第2次攻打长沙、久攻不克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果断作出了撤围长沙、攻打吉安的决定。历史的记录见证了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初心。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国民党守军在河西原有的工事上又修筑了8座炮台、挖了7道壕沟、架起铁丝网,形成一个半圆形外围纵深防线。针对新的敌情,毛泽东、朱德作了精心部署。

在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红一方面军山前攻吉指挥部旧址,我看到了当年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的“四号拂晓总攻吉安城”的命令。命令规定第4军从左翼向螺子山、真君山之敌攻击;第3军、第12军从右翼向神冈岭、天华山一线之敌攻击;第20军从正面向真君山、天华山一线之敌佯攻,左与第4军、右与第3军取得联络,归第4军指挥……

90多年前,历史选择了10月4日。拂晓,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晨光。

关于拂晓的总攻,毛泽东这样写道:“晚上看不见的红旗一到东方的红日涌出来的时候,一齐看见了。剧烈的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比过年打鞭炮还要热闹……”

旌旗奋,风雷吼。吉安城四周的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神冈岭一带,遍地红旗招展,号角阵阵,军民奋力向敌阵发起冲锋,各个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红军官兵与10多万群众、地方工农武装在攻打吉安的斗争中,展现了坚强的意志以及无可比拟的勇气。当晚9时,红军发起夜战,创造性地用“火牛阵”向敌军阵地发起猛攻。群众用禾草填满壕沟,用柴刀砍铁丝网,用梯子、木板搭沟桥,协助红军攻城。当晚,红军首先从城西突破了敌军阵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5日凌晨,红军进占吉安城。

攻克吉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抵制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胜利。1933年8月,毛泽东以笔名“子任”在《红星报》发表《吉安的占领》一文,总结1930年10月4日红1军团占领吉安的经验与教训。文章指出:这次攻占吉安,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给进攻的敌人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重大损失,这是由于反对了立三路线的主张而达到的。

红星照耀吉安。10月7日,火红的太阳当空,古老的吉安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军民祝捷大会在吉安城内中山场举行。赣西各县的赤卫军、少先队,高举红旗,身背红缨枪,颈系红带,从十几里、几十里外赶到吉安参加祝捷大会,吉安城成为红色的海洋。会上,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红军攻克吉安,拔除了由国民党反动势力长期盘踞的赣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使赣西南苏区的赣江以西和赣江以东地区连成一片。

徜徉在一处处红色景点,历史的风云不断在我眼前重现。红军攻克吉安之后,在吉安及其周围地区一面休整,一面展开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建立基层政权;肃清反动势力;发动群众,重新分配土地。当地百姓踊跃参加红军。万千被革命唤醒并组织起来的工农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走向光明,走向胜利。